第26章 士農工商論(1 / 2)

“商人……”謝雲聽得這句話,頓時哈哈大笑道:“商人又怎麼了?”

柳紫煙略一猶豫,輕聲說道:“自管仲治齊以來,有士農工商之分。古往今來,雖有巨商大賈,富可敵國。但無論如何,商人總是排名最末的。”

謝雲一愣,搖了搖頭道:“世上多誤解管仲分業四民之策。商人出身的管仲,其實是極其少數的重商主義者。他把國民分成軍士、農民、工匠、商賈四個階層,實則是為了合理配置齊國的資源,提高效率。隻是到了後世,這一政策被誤解罷了……”

柳紫煙似是第一次聽聞這種“異端”的理論,連手上的粥米都放到石案上,忍不住好奇的問道:“配置資源,提高效率,這又是什麼意思?”

謝雲本不想再多言多語,見柳紫煙臉上彌漫著濃濃的好奇之色,便靠近坐了下來,自己盛了一碗粥米淺啜幾口後,這才笑道:“管仲為相以前,齊國長期陷於內亂。而商人出身的管仲,以其商人獨有的天性,用妥協和謹慎的方式重建各種秩序,於是便有了‘四民分業,士農工商’之策。”

謝雲緩緩道:“所以管仲興齊,用的正是商人的辦法。他在經濟上,便是把國民分成士、農、工、商四個階層,按各自專業聚居在固定的地區。這就是士農工商最初始的由來。”

柳紫煙飲了一口粥,似乎是在思考什麼,卻是沒有插話。

謝雲眨了眨眼睛,繼續說道:“管仲認為四民分業有四個好處。其一,同一行業的人聚居在一起,易於交流經驗,提高技藝;其二,這樣對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有很大作用;其三,營造專業氛圍,使民眾安於本業,不至於見異物而遷,從而造成職業的不穩定性。其四,無形中營造良好的社會教育環境,使子弟從小就耳濡目染,在父兄的熏陶下自然地掌握專業技能。”

“這就是士農工商的由來?”柳紫煙本也是聰明之人,仔細思考一番後,微微頜首道:“若是如此,的確為興國安邦之大道。”

“正是如此。”謝雲又喝了一口粥,緩解喉嚨的幹燥,這才含著笑,道:“這種專業分工、子承父業的製度讓齊國的製造業技術領先於其他國家。我中夏神州向來為絲綢大國,而最早出現的絲織中心就在齊國首都臨淄。當時臨淄的絲織品遠銷海外,所以有‘天下之人冠帶衣履皆仰齊地’的說法。”

謝雲說到這裏,也是微微一歎。

把社會各階層按職業來劃分管理,管仲是曆史上的第一人,這種專業化的商品經濟模式,是中國早期文明領先於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隻是這種細致的職業化分工及世代相傳的製度安排,到了如今卻產生了高下尊卑之分。自秦以後,嚴格意義上的“四民分業”就被揚棄了,不過它成了戶籍製度的雛形,而匠籍製度一直沿用到清朝。可是這種製度,與管仲當年的思想早已經是大相庭徑了。

柳紫煙原本便是慧心巧思的女子,一番消化後,幾乎完全明白了謝雲的意思。

她原本並不像常人那樣歧視商籍,倒也不會頑固的在這方麵與謝雲發生口角辯論,略一思索,抿嘴歎息道:“可惜後人先是用士子替代了軍士,又將士農工商分為了四等。大唐對於商人的限製與歧視,雖不如秦漢那麼嚴重,卻也屢次頒布禁令。像五品以上的公卿,是不得親自入市的。”

謝雲微微一愕,倒也佩服眼前這少女的蘭質蕙心。

唐朝的統治者視商賈為“賤類”,以工商為未利,嚴禁百官入市。像李世民就多次頒布禁令,五品以上,不得入市。這固然是李唐建國伊始,國基不穩需要扶持農業的需要,但這一政策無疑影響到了整個唐朝的國策。

像武周時期的令史張衡,本來已經是四品京官,且將升入三品。就因為在路旁買了一塊新熟的蒸餅,於馬上而食,結果遭禦史彈劾,而未能升遷。

唐朝統治者對工商業卑視,加以種種的限製。這也使得原本勳貴雲集的東市,其商業反卻不如西市繁榮。

想到這裏,謝雲頓時笑了起來:“其實古時漢人並不輕商。殷商時期,人們都樂於且善於經商。所謂‘商葩翼翼,四方之極’,後世因此將從事買賣或交易者稱為‘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