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執著產業探索1(1 / 3)

第一節

健康營養

健康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在市場上摸爬滾打十多年,在各路風雨聲中,謝徵江憑著經驗的直覺,嗅到了春雨後即將破土而出的新筍的氣息。

曾是花旗銀行最年輕的副總裁,並出任布什、克林頓兩任美國總統的經濟顧問,知名的經濟學家保羅·皮爾澤在《財富第五波》中指出:21世紀人類麵臨嚴重飲食失衡,卻人人希望更健康、抗老化,預防勝於治療,從而開啟保健產業的兆億美元商機,這是繼第四波網絡革命後的明日之星。

一、新神話的崛起

20世紀,由於汽車的發明、航空業的發達、個人計算機的普及和家庭計劃的推廣,把整個人類的生活形態推向了一個高峰。那些搶占先機的企業家和投資者積累了巨額的財富,現在以健康產業為代表的財富第五波正在興起,同樣可以再次顛覆人類的生活形態,在未來的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創造出難以想象的龐大市場和萬億元的產值。而健康財富波所推動的健康產業浪潮將是一個全球性的輻射運動,其市場空間廣闊,增長速度驚人,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

保羅·皮爾澤認為,下一個兆億美元產業,將歸功於生物和細胞生化科技的突破。保健產業麵對的是人類生命中最奧秘的難題——老化和生命力,科技在這方麵迄今仍未有突破性的進展。字典中的保健定義是“健康良好的品質或狀態,尤其指以主動積極方式達成的身體狀況”。保健事業是主動積極的產業。人們心甘情願成為顧客,想要更健康,減緩衰老和避免成為疾病事業的顧客。每個人都明白預防勝於治療,希望成為保健客戶。保羅·皮爾澤對疾病和保健產業的定義如下:生病事業,是指事後對罹患一般病痛到惡性腫瘤的病人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目的不外乎治療疾病的症狀或治愈疾病。保健事業,是指事前對健康人們(沒有疾病纏身)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讓他們更健康、健美,並延緩老化現象或防患疾病於未然。

過去的20年,健康產業在美國增長了36倍,13本增長了32倍,而歐盟正以17%的增長速度飛速增長,這一超常態的飛速發展將創造出難以想象的龐大市場。以生命科學發展為主導的健康產業將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它將再度成就一大批把握時代財富機會的人們實現自己的財富夢想。

各國政府也已經逐漸意識到,衛生工作不是社會的負擔,而是一項重要的社會事業;不是消費性支出,而是戰略性投資。在發達國家,健康產業已成為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美國的醫療服務、醫藥生產、健康管理等健康行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5%,加拿大、日本等國健康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過10%。而中國健康產業年產值約400億美元,僅占GDP的4%~5%。

二、產業探索曙光微露

作為朝陽產業,健康產業可能是繼互聯網行業、生物醫藥行業、傳媒行業和新能源行業等之後資本市場新的關注點。在資本流動性過剩的今天,尤其在新的醫療改革方案走向落實之際,政策性風險和不確定性不斷被消除,將會得到各類資本的積極關注和超常投入。許多投資者也越來越傾向於投資健康產業,普遍認為,投資健康產業是最穩定最持久的,因為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會不斷加大健康產業的投入,大量新的藥品和治療手段不斷被研發出來,大量新的技術不斷被應用於健康產業。

不過,健康產業是一個涉及麵相當廣的行業,尋找到適合自己並有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並非一日之功就能完成的。謝徵江又在廣闊的市場天地裏開始了探尋之路。

由於全球對醫療保健的意識不斷提升,還帶動了另一項全球增長最快的新興產業——醫療旅遊。醫療旅遊業在國際上悄然崛起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呈現出蓬勃發展之態。亞洲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醫療旅遊市場。2007年,亞洲的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五國的醫療旅遊產業年收入合計高達34億美元,大約有290萬外國人到這5個國家進行過觀光旅遊兼治療。

對中國來說,醫療旅遊幾乎還是處女地,是機遇,也是挑戰。來自《新聞周刊》的消息:這幾年,美國眾多無醫保或醫保未覆蓋患者已經將亞洲醫療中心作為其醫療旅遊的重要目的地,同時很多數據顯示,醫療保險公司也正開始積極鼓勵這種醫療旅遊,以節省保險支出。對於國內的醫療旅遊,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首先高端醫療服務業發展是城市現代服務業的主要內容,其次一線城市高端醫療服務市場的潛力是巨大的。但現實情況是,盡管醫療資源豐富,但是有規模、有影響的醫療機構嚴重不足,能開展高端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較少,因此大多數高端醫療服務對象的需求不能滿足。據統計,上海市2008年特需醫療服務占醫療服務收入比為7.31%,高端醫療服務潛在市場容量約93.7億元,而同期全市特需醫療服務收入僅為12.4億元。

國內醫療旅遊發展相對緩慢,這其中主要有以下6個原因:

1.政府對醫療旅遊尚停留在認識階段。韓國在全球建立的第一個“韓國醫療觀光服務中心”落戶中國青島,相比之下折射出我國政府對醫療旅遊產業的認認不足。

2.國內還沒有成立醫療旅遊的協會組織,而韓國、中國台灣地區和印度等都成立了一級醫療旅遊協會。

3.在國內高端醫療服務需求日益增長的態勢下,高端醫療服務提供方仍以公立醫院為主,而公立醫院的屬性決定了其特需醫療服務規模和服務能力有限。而在國外大多精品醫院是私立醫院,擁有先進的基礎設施和服務理念。

4.根據上海對當地外資醫療機構患者構成的調查,發現收入水平是影響外資醫療機構消費者的關鍵因素,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是來自外資駐華機構的外籍人士,三分之一是來自中外合資機構的工作人員,他們在相對較小的圈子裏形成了一種對外資醫療消費需求的互動,另有三分之一來源比較分散。

5.國內沒有專門的團隊和部門去開發和研究,相比之下韓國政府積極製定了關於“保險,預防紛爭等法律製度”“對外宣傳,市場活動支援”“大力培養醫療觀光專門人才”及“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醫院”等方麵的政策,力促醫療產業對外合作交流與發展。在醫療機構選定、醫療觀光商品持續開發以及海外市場營銷等方麵,韓國政府給予了傾力支援。

6.缺少大量接受過西方培訓的醫生和精通外語的護理人員。

不過,醫療旅遊除了需要高水準硬件設施和醫療水平外,還需要有自己獨特的醫療特色。如日本“醫療旅遊”提供的服務主要是體檢、醫療和觀光,遊客在日本接受體檢等醫療服務的同時,再利用空閑時間去泡泡溫泉,或者打打高爾夫等。日本的醫療在世界領先,國立癌症中心和東京的慶應大學醫院等大型醫院,都是醫療服務的提供商。其次,體檢並非普通意義上的檢查,而是各地具備特色,比如德島縣的糖尿病醫療服務。

韓國政府積極推廣“健康體檢”“美容整形”“皮膚美容”“牙科”“韓方”5個醫療觀光代表品牌。他們為醫療旅遊者提供“一站式”服務,並訓練專業顧問人員給病患提供幫助,還專門為以醫療目的而入境的人士提供醫療簽證,致力於培養醫療觀光協調人員。在整容外科、牙科和眼科方麵的實力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