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客家人中人才濟濟(1 / 3)

猶太人中出了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世界級名人。

客家人比起猶太人毫不遜色,同樣也出過不少影響世界的“大人物”,我們管這種現象叫“客家名人現象”。

“客家民係的一大特點,就是人才的並蓄。”(羅香林語)

一、政治領袖型人才

開國元勳朱德

朱德(1886-1976),原名朱代珍,又名朱建德,字玉階,四川省儀隴縣人,為我國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新中國的締造者和卓越的領導人之一。

朱德的祖先原為廣東東部韶關縣的客家人,這一點在朱德的自述材料中有明確記載,隨後在清代初期的“湖廣填四川”移民浪潮中,朱德的先祖跟隨客家移民潮進入四川的北部,時為康熙三十九年(1690年)左右。朱氏先祖先是在廣安縣、營山縣一帶經營小生意,到雍正末年(1735年),朱氏入川的第三代祖先朱文先,又帶領他的第四個兒子遷居到儀隴縣馬鞍場落戶。從此開始了朱氏家族入川以後的安定期和繁榮期。馬鞍場的大灣一帶,也因為朱氏家族的生息繁衍,被當地人習慣性地稱作“朱家大院”。

朱德的祖父和祖母共養育了四個兒子和十三個孫子,朱德便是二房朱世林與鍾氏的第四個孩子,為入川以後的第八代後裔,身邊還有五個兄弟和兩個姐妹,日子過得十分艱苦。

像當時所有的革命青年一樣,客家人的後裔朱德早年即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過辛亥革命、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曾在滇軍中擔任旅長。1922年,他為了追求救國真理而遠渡重洋到德國留學,同年,在周恩來的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因在德從事革命活動而被德國政府驅逐出境。

1925年7月,朱德受黨的派遣到蘇聯學習軍事,1926年夏天回國,隨即被派往川軍做爭取楊森的工作。1927年在南昌創辦軍官教導團,南昌起義時任起義軍第九軍副軍長。1928年1月,他同陳毅率領南昌起義軍餘部舉行湘南起義。同年4月率部轉移到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合,成立了工農革命軍(後改稱工農紅軍)第四軍,任軍長。1930年起,他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總指揮、第一方麵軍總司令、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等職,和毛澤東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1933年春與周恩來一起指揮一方麵軍挫敗了敵人的第四次“圍剿”。1934年1月,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此後曆屆中央全會均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0月參加長征。他在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並同毛澤東、周恩來等指揮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在長征途中對張國燾的分裂紅軍和叛黨活動,進行堅決的鬥爭。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指揮(後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任總司令),率領八路軍深入敵後,轉戰晉、冀、魯、豫等省,開展遊擊戰爭,建立和擴大抗日根據地。1940年5月返回延安,協助毛澤東指揮全國各抗日根據地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親臨前線指揮作戰,協助毛澤東組織指揮多次重大戰役,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國後,他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出生於新加坡甘榜瓜哇路92號,他的家族已經在新加坡居住了上百年。李氏先祖是從廣東大埔純客住縣移居新加坡的。李光耀的祖父在新加坡經商,卓有成效。他的父親是蜆穀石油公司的雇員。母親蔡認娘,以擅長烹飪而聞名。

李光耀的祖父為了使自己的孫子將來能夠與英國人平起平坐,便把他送入英文學校讀書。學生時期的李光耀是一名成績優秀的高材生,在同年級學生中獨占鼇頭。留學劍橋時,李光耀曾經獲得法科的雙料第一名,年終考試名列榮譽榜榜首,贏得了“特優獎”。1950年大學畢業後,他以一個反殖民煽動者的身份,從倫敦回到新加坡。從此,成了一個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的民族主義革命領袖。1954年,李光耀在新加坡創立“人民行動黨”,一如既往地堅持反殖民鬥爭。1959年,在各政黨的聯合鬥爭中,新加坡終於贏來了它的自治權,“人民行動黨”也因此在選舉中獲得決定性的席位,李光耀出麵組織政府,並且擔任了首任總理。這一年,他年僅30歲。新加坡從1959年自治到1965年獨立,李光耀都連任總理。

李光耀既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也是一個實用主義者,在治理新加坡期間,他吸取一切有用的東西,隻要對新加坡有利,他就堅決采納並實施,而不管它是“白貓”,還是“黑貓”。例如,借鑒西方的議會民主、東方的儒教家長式仁政、選賢任能的精英主義、多元種族的民族主義,不斷提高工人的技術和工資福利待遇。任期內,他解決過國內許多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重大難題,開創了新加坡繁榮和富裕的局麵。

1988年12月30日,《天下》雜誌發表對李光耀的評語,稱:“以任何標準而言,李光耀都是世界上罕見的傑出領袖,是他的雄才大略,使得馬來西亞半島尖端,髒亂擁擠的港口小島,在30年間,變成最為摩登、整潔、秩序井然、綠蔭遍地的花園王國……除了地理位置外,毫無資源的新加坡,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港,亞洲金融中心和會議中心,人民平均所得高達7900美元,是僅次於日本的亞洲第二高收入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葉劍英

葉劍英,1897年4月28日出生於廣東省梅縣雁洋鄉,客家人,少年時在原鄉三堡學堂和梅縣東山中學讀書,受辛亥革命影響,立誌報效國家。

1916年,葉劍英隨同父親來到南洋,到過新加坡和越南等地。翌年回國,入雲南講武堂學習,畢業後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革命。1920年夏天,參加由孫中山組織的驅逐桂係軍閥的鬥爭。1922年6月,廣東軍閥陳炯明叛變,孫中山受困,當時任海軍陸戰隊營長的葉劍英率部保護孫中山脫離險境。1924年初,任建國粵軍第二師參謀長,同年受廖仲愷邀請,參加創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的工作,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7月參加北伐戰爭,任新編第二師師長。1927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曆任中共紅軍重要領導職務,1935年參加長征。1937年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葉劍英任參謀長。1941年回到延安任軍委參謀長,協助毛澤東、朱德對日作戰。1945年夏,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1947年2月,出任中共中央後方委員會書記,1948年5月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兼政治委員。1949年任北平市軍事管製委員會主任兼市長。建國後,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稱號。葉劍英追求真理,服從真理,堅持真理,高風亮節,忠心赤膽,為國家民族做出傑出的貢獻。他多次在革命遭受危難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挽救革命——尤其是在1976年粉碎“四人幫”集團陰謀篡黨奪權鬥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此外,葉劍英在格律詩方麵造詣很深,與陳毅元帥一道,享有“革命詩人”的美譽。

二、虎炳後世的企業家

胡文虎與“萬金油”

一提起胡文虎,人們自然就會想到他的“萬金油”“虎標藥”和“永字堂”。至今,老一輩的人還清楚記得這位“萬金油大王”的名字,以及用老虎圖案為商標的著名五大虎標良藥,尤其是那些曾經受益過的患者,一提起萬金油的名字仍然深深歎服。這說明“虎標”良藥已經深深地紮根在億萬消費者的心裏。

胡文虎祖籍福建永定金豐裏忠川鄉,1882年出生於緬甸仰光,是漂洋過海到南洋闖天下的客家人後代。

20世紀上半葉,“虎標”良藥的名氣的確太大了(其中尤以“萬金油”最為著名),這位客家籍實業家無疑創造了中國現代工商史上的一個奇跡。胡文虎子承父業開始經營藥鋪時還很年輕,當時藥鋪設在緬甸。胡文虎以一個實業家的眼光開始關注和考察中國、日本、泰國各地的中西藥業行情,發現那些簡便、價廉、有效的中西醫結合成藥深受民眾歡迎,於是集中財力人力很快研製出萬金油、八卦丹、頭痛粉、止痛散和清快水等五種良藥,又果斷地把總行遷到交通發達、華人集中的新加坡。並且抓住時機及時在曼穀、上海、香港、漢口、天津、福州、重慶、昆明、貴陽、泗水、汕頭、廣州等地增設分行。當時新加坡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商業地位,是連接歐亞的重要商埠,從此可以輻射歐亞各地商貿市場,從而把企業的觸角伸向更為廣闊的空間。在短短幾年內,胡文虎的“虎標牌”萬金油在世界95%的國家中完成了商標注冊工作,在6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銷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