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籠罩在客家人身上的炫目光環,正如潮汐之後的海水在逐漸退去。
在全球一體化經濟浪潮的衝擊下,中國廣大客家地區顯示出了貧困的窘態。
客家人何去何從?客家文化如何發動其革新的內部機製和力量?
回顧曆史,是為了突出重圍。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學習勇敢的山西商人
如果說客家人不善於理財是由於自然條件的限製,那麼我們可以看看曆史上的山西人、徽州人和現在的溫州人是如何經商的。他們的條件並不比客家人好,但他們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就卻令世人感到驚訝。餘秋雨在《抱愧山西》一文中寫道:
大概是八九年前的某一天,我在翻閱一堆史料的時候發現了一些使我大吃一驚的事實,在上一世紀乃至以前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中國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們現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區,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紀初,山西仍是中國堂而皇之的金融貿易中心。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裏那些比較像樣的金融機構,最高總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遙縣和太穀縣幾條尋常的街道,這些大城市隻不過是腰纏萬貫的山西商人小試身手的碼頭而已……清代全國商業領域,人數最多、資本最厚、散布最廣的是山西人;每次全國性募捐,捐出銀兩數最大的是山西人;要在全國排出最富的家庭和個人,最前麵的一大串名字大多也是山西人;甚至,在京城宣告歇業回鄉的各路商家中,攜帶錢財最多的也是山西人。
翻閱宋氏三姐妹的多種傳記,總會讀到宋靄齡到丈夫孔祥熙家鄉去的描寫,於是知道孔祥熙這位民國政府的財政部長也是從山西太穀縣走出來的。美國人羅比·尤恩森寫的那本傳記中說:靄齡坐在一頂16個農民抬著的轎子裏,孔祥熙則騎著馬。但是,使這位新娘大為吃驚的是,在這次艱苦的旅行結束時,她發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最奢侈的生活。……因為一些重要的銀行家住在太穀,所以這裏常常被稱為“中國的華爾街”。
……山西商人致富,既不是由於自然條件優越,又不是由於祖輩的世襲遺贈。他們無一不是經曆過一場超越環境、超越家世的殘酷搏鬥,才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山西平遙、祁縣、太穀一帶,自然條件並不好,也沒有太多的物產。萬曆《汾州府忘》卷二記載:“平遙縣地瘠薄,氣剛勁,人多耕地少。”(這與客家人在贛閩粵交界區的情形是何其相似)乾隆《太穀縣誌》卷三說太穀縣“民多而田少,竭豐年之穀,不足供兩月。故耕種之外,鹹善謀生,跋涉數千裏,率以為常。土俗殷富,實由此焉”。
山西商人的全方位成功,與他們良好的整體素質有關。這種素質,特別適合於大規模的商業活動,因此也可稱之為商業人格……山西商人在人格素質上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麵十分引人注目:
其一,坦然從商。做商人就是做商人,沒有什麼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的。這種心態,在我們中國長久未能普及(客家人這種心態尤其嚴重)。士、農、工、商,是人們心目中的社會定位序列,商人處於末位,雖不無錢財卻地位卑賤,與仕途官場幾乎絕緣。這種情景在山西沒有出現,小孩子讀幾年書就去學生意了,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最後連雍正皇帝也認為山西的社會定位序列與別處不同,竟是:第一經商,第二務農,第三行伍,第四讀書(見雍正二年對劉於義奏疏的朱批)。在這種獨特的心理環境中,山西商人對自身職業沒有太多的精神負擔,把商人做純粹了。
其二,目光遠大。山西商人本來就是背井離鄉的遠行者,因此經商時很少有空間框範,而這正是商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本質差異。整個中國版圖都在視野之內,談論天南海北就像談論街坊鄰裏,這種在地理空間上的心理優勢,使山西商人最能發現各個地區在貿易上的強項和弱項、潛力和障礙,然後像下一盤圍棋一樣把它一一走通。
其三,講究信義。山西商人能快速地打開大局麵,往往出自於結隊成幫的群體行為,而不是偷偷摸摸的個人冒險。隻要稍一涉獵山西的商業史料,便立即會看到一批又一批的所謂“聯號”。或是兄弟,或是父子,或是朋友,或是鄉鄰,組合成一個有分有合、互通有無的集團勢力,大模大樣地鋪展開去,不僅氣勢壓人,而且呼應靈活、左右逢源,構成一種商業大氣候。(這一點也正是客家族群所擅長的,隻不過客家人沒有把它發揮利用好。)
其四,嚴於管理。在山西商人發跡的年代,朝廷對商業、金融業的管理基本上處於無政府狀態,如眾多的票號就從來不必向官府登記、領執照、納稅,也基本上不受法律約束,麵對如此的自由,厚重的山西商人卻很少有隨心所欲的放縱自己,而是加緊製訂行業規範和經營守則,通過嚴格的自我約束,在無序中求得有序。因為他們明白,一切無序的行為至多得益於一時,不能立業於長久。
看了餘秋雨先生對山西商人的生動描摹,作為一個客家人會有何感想呢?是啊,人家的條件比我們還差,但人家做得多出色,多漂亮,多麼驚世駭俗!我們應該虛心向他們學習。
徽州在曆史上也是一個“七山二水一分田”的閉塞地區,自然條件與大部分客家住地可謂是“難兄難弟”,但徽州人依靠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勇於開拓的精神,在我國經濟史上創造了一個奇跡,自明代中葉至乾隆末年300餘年間,其商業綜合實力一直位居全國之冠。
如果說山西票號和徽州商人都先後退出了曆史的舞台,那麼近些年崛起的溫州現象,又該做何解釋呢?
學習精明的溫州人
江澤民曾經說過:“世界上的人都知道溫州人會做生意,沿海靠山賦予他們這種開放的精神、冒險的精神,最主要的是溫州人能吃苦。”(引自《溫州經濟叢書》)溫州人創造了溫州經濟,溫州人的勤勞苦幹和善於經營早已聞名遐邇。溫州人的經濟格局主要是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以家庭工業和聯戶為支柱,以專業市場為依托,以購銷員為骨幹,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從而被新聞界、輿論界稱為“溫州模式”。這個模式顯然又是不同於山西模式的另一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