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惟蜀有材(1 / 3)

蜀地自古是出人才的地方。有一種傳統的觀念:蜀人隻有離開蜀地投身到外麵的世界去,才能如離窠的雄鷹展翅高飛。其實這種說法不全對。蜀中的人才分兩種,一種是終生沒有離開過蜀地的怪才、奇才,另一種是走出盆地名揚天下的大才、通才。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悼念蜀中先烈所作的祭文中,曾經不無感慨地說道:“惟蜀有材,奇瑰磊落,自鄒(容)迄彭(家珍),一仆百作,宣力民國,厥功允多。”這應是對蜀中多英烈豪傑的中肯評價。

其實從蜀中出產人才的種類分析,又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以詩詞和文章享譽海內的文人學士,第二部分才是孫中山讚揚的愛國誌士。

從李白開始

蜀中最具代表性的文人首推李白,這位有著西域異族血統的大詩人,五歲時跟隨父親來到四川江油縣。年幼的李白在蜀中山水風物的熏陶下,心靈得到了神奇的滋養。他在詩中說自己:“十五觀奇書,作賦淩相如。”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目無古人,橫掃一切,敢於聲稱自己十五歲寫的賦比司馬相如還好。比照李白後來的才華,他的確不是狂傲,而是有十足的底氣的。

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長得一表人才、讀了滿腹詩書的李白決定辭親遠遊。這時候他感到蜀地灰色而狹小的天空已經不能滿足他心靈的馳騁了,他需要到更廣闊的天地裏去施展自己的才華。因此他背上一個背包辭別了蜀中雙親,辭別了那間建在蜀地的小書齋,沿著一條江邊的小路向外地進發。二十四歲的李白沒有感到前途堪憂,縱橫四溢的才氣和自信放蕩的性格使他對前程有十足的把握。迎著熹微的晨光,這位即將出蜀的曠世才俊道:“大丈夫必有四方之誌,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當時的李白把蜀地看成是自己的祖國,但大丈夫誌在四方,因此他佩上一把好劍,朝故鄉的方向揮揮手正式上路了。

他的影子飄逸而奇絕,出蜀以後首先來到了江陵,在那裏拜見了一個著名的道士。這個道士名叫司馬承禎,是先後受到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禮遇和尊崇的世外高人。他一見這個來自蜀中的青年,就忍不住大聲喝彩,稱讚李白仙風道骨,問他願不願跟自己一起修煉得道,共同“神遊八極之表”。這對於本來有誌學仙的李白來說,真是意外之喜,因此他就跟司馬承禎一起住在了深山中。這段時間的心得體會,李白有一首《大鵬讚》加以表述。關於大鵬這種鳥,晉代的名士阮修曾經寫過一篇《大鵬讚》,但是李白讀了以後,覺得阮修簡直寫得差極了,於是故意對著幹,寫了一首新的《大鵬讚》。

那隻自由自在遨遊於天地間的大鵬給了我們無比深刻的印象,“噴氣則六合生雲,灑毛則千裏飛雪”。這既是李白修仙的心得,同時又是他高遠絕俗的誌向。公元742年秋天,遊曆在外的大詩人李白接到唐玄宗的詔書,要他火速趕到長安,天子不但要接見他,而且還要封官給他做。其時李白的文才已經名滿天下,有許多著名的詩人和大官爭著和他交往,今日聽說當朝皇上不遠千裏下詔要見他,就急忙起程趕往長安。明代方孝孺《吊李白》記述這次召見的情形說:“金鑾殿上見天子,玉山已頹扶不起。脫靴力士隻羞顏,捧硯楊妃勞玉指。”

李白來到長安的皇宮中麵見天子時,已經喝得酩酊大醉,但唐玄宗知道李白是個放蕩不羈的人,因此並不怪罪,還讓他的愛妃楊玉環用她的纖纖玉手親自捧出一隻硯台來,磨上墨,要李白當場作一首詩。這次召見在某種意義上說具有一種特殊的含義,因為李白是蜀中的人,楊玉環也出生在蜀中,唐玄宗若幹年後也要到蜀中去避難。兩個出蜀的人和一個將要入蜀的人在金鑾殿上相聚,一個是當朝天子,一個是絕代佳人,一個是頂尖的詩人,確是一次風雲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