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懷恩有皇命在身要回去複旨,自然不敢在上封城久待,差事辦完了第二日便辭別了楊俊夫婦,率人返回大興,也是為了趕在獨孤皇後的壽誕前回去複命。畢竟來上封之前,獨孤皇後曾命李懷恩代自己探望楊浩,此時事了,回去總要有個交代。獨孤皇後吩咐下來的事情李懷恩決計是不敢怠慢的。
楊俊給獨孤皇後的壽誕之禮,也早已派人送往了大興,不需要李懷恩在捎帶什麼。所以李懷恩便沒有多做停留。當然在離開上封的時候,免不了帶上楊俊的贈送的謝禮,禮物不重,表現的卻是一個態度,李懷恩自然要收下,同樣也是一種態度。楊浩送給楊堅和獨孤皇後的蟈蟈籠子也被李懷恩小心翼翼的待在身邊,秦王世子第一次送給天皇天後的禮物,自然是不能怠慢的。
送走了李懷恩,秦王楊俊微微有些撓頭,不知為何?今日裏上封城中開始出現了一個非常離譜的流言,竟然說秦王世子楊浩是佛陀轉世來拯救蒼生的。這流言傳播的極快,似乎在上封城中已經是人盡皆知了。料想李懷恩也是聽說過了,不然後話,離開時看著自己的眼神不會那麼怪異。這事情原本算不了什麼,隻不過傳到了李懷恩的耳中怕是又要讓他誤會了,以為這流言是自已自己刻意安排的。雖然這並不是什麼要緊的事,但終究不是十分妥當。
還有崔氏對上封城中僧人的大肆封賞,也是讓人撓頭的一件事。崔氏給的賞賜並不多,對堂堂秦王府來說,實在是算不了什麼。但是要知道,大凡這世間的事情,總會有這樣的一個原則,那就是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
即便是小小的一件事情,也怕會有人拿來做文章。父皇最不喜的就是奢侈浪費,所以自己連件狐白裘的衣服都不敢穿在身上。崔氏對城中僧侶大發賞賜這件事也是可大可小,往好了說,這是皇家的恩典,畢竟楊氏宗族一向崇敬佛教,不但父皇楊堅年幼時是智仙神尼撫養長大的,就連母後獨孤伽羅名字中的伽羅二字,也是取自梵語中的沉香木一詞。而往壞了說,就是居心叵測刻意收買人心了。楊俊甚為皇子,對這個罪名倒是不太顧忌,畢竟現在有太子楊勇和晉王楊廣擋在前麵,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些事情,楊俊覺得還是防備著一點好。
讓楊俊撓頭的還有他的寶貝兒子楊浩,楊浩昨日裏突然學會說話了,這本是一件極好的事情,也讓楊俊放下了一直懸著的心。不管嘴上如何說,他對兒子不能開口說話的事情還是十分在意的。但這孩子昨日裏的表現的實在是過於令人驚訝了,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妖異了,在他嘴裏說出的話實在不像是一個剛剛學會說話的孩子所能說出來的。難道真的如傳言所說自己的兒子是佛陀轉世?楊俊自己也有些含糊,在這個篤信鬼神的年代裏,楊俊的懷疑倒也不是十分的離譜。
其實這本也沒什麼不好。自古先賢中號稱聖人轉世的著實是有不少的,可問題是盡管楊俊崇尚佛教,而且曾經半真半假的動過出家的心思,但楊俊一想到自己的兒子是個和尚轉世心裏就多少有幾分別扭!到了這時,他才理解父皇楊堅聽到自己說要出家時的心情。
這和自己信仰什麼無關,和自己是否有苦衷無關,和自己的念頭是真是假無關,隻和一個為人父的身份有關。楊俊心中思量,如果有一天楊浩也跟自己說要去出家,自己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思索了良久楊俊最終給出了答案,到時候就打死你這個忤逆不孝的東西。也許該上表跟父皇認個錯了!楊俊突然覺得,楊堅對自己的懲罰似乎並不那麼難以接受了。就像人們常說的,隻有真的為人父母了,才會理解什麼是父母。
微微歎了口氣,楊俊暫時放下心中煩亂的心思。吩咐左右侍從道:“傳孤王的命令,擺王架,本王今日要去南郭寺還願,著人加緊安排。”聽他吩咐,馬上又貼身侍從答應一聲,匆匆安排去了。親衛總管王延在一旁聽到吩咐後卻是微微一愣,隨即又似乎是明白了些什麼,麵上露出恍然之色。
南郭寺,位於上封城南的山坳中,使整個秦州最大的寺院,也是隴右第一名刹。寺中樹木蔥蘢,古柏參天,風景優美,鳥語花香,為上封的八景之一,譽名"南山古柏”。楊俊崇尚佛教,與南郭寺的主持戒方禪師素來交好,也時常會去探討佛法。不過楊俊為人和善,不願驚擾他人,所以去時多是微服而行,僅帶這幾名侍從和數十侍衛罷了。而此次卻吩咐擺王架,可以說是大張旗鼓。隋朝時候的王架出行的排場甚為宏大,動輒數百上千人,程序極為繁瑣,輕易不會動用,自楊俊受封秦王以來也沒動用過幾次,此次楊俊如此安排卻是心中另有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