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道導彈是指在火箭發動機推力作用下按預定程序飛行,關機後按自由拋物線滑行的導彈。
導彈起飛後,垂直穿過大氣層,通過外太空飛向目標。在接近目標時,導彈再進入大氣層並靠近目標,從而爆炸。這種導彈的整個彈道分為主動飛行段和被動段。
主動段彈道是導彈在火箭發動機推力和製導係統作用下,從發射點火起到火箭發動機關機時的飛行軌跡;被動段彈道是導彈從火箭發動機關機點到彈頭爆炸點,按照在主動段終點被賦予的給定速度和彈道傾角作慣性飛行的軌跡。
(1)彈道導彈的分類
彈道導彈按作戰使用分為戰略彈道導彈和戰術彈道導彈;
按發射點與目標位置分為地地彈道導彈和潛地彈道導彈;
按射程分為洲際、遠程、中程和近程彈道導彈;
按使用推進劑分為液體推進劑和固體推進劑彈道導彈;
按結構分為單級和多級彈道導彈。
(2)彈道導彈是怎樣準確從千裏之外攻擊目標的?
彈道導彈能按預定彈道飛行並準確飛向地麵固定目標,主要是由製導係統實現的。其製導方式有無線電指令製導、慣性製導、星光製導等。
無線電指令製導是早期彈道導彈采用的製導方式。它很容易受無線電幹擾,地麵設備複雜,不能滿足現代作戰使用的要求。因此,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各國研製的彈道導彈絕大多數采用慣性製導。
慣性製導屬於自主式製導。它采用慣性測量元件,不受外界幹擾。按照慣性測量裝置在導彈上的安裝方式,慣性製導可分為平台式慣性製導和捷聯式慣性製導。
慣性製導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彈道導彈的命中精度有很大提高。例如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研製的“民兵”Ⅰ型洲際彈道導彈,射程8000千米,命中精度(圓概率偏差)為1.8千米。70年代研製的“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射程1.3萬千米,命中精度已提高到0.185千米。
星光製導是利用恒星作參考點,飛行中用星跟蹤器觀測星體的方法來校正慣性基準,隨時間的推移,以提高導彈的命中精度的製導方式。對機動發射或水下發射的彈道導彈而言,星光製導可以克服慣性漂移帶來的誤差,具有很大優越性。
(3)彈道導彈的發展階段
彈道導彈發展到現在一共分五代,以德國研製的V-2開始,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到五十年代末是第一代,其采用液體發動機,單彈頭,準備時間長,命中精度低。
第二代是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期,多采用固體推進劑,命中精度有所提高。
第三代是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期,主要特點是采用多彈頭,命中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四代是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這一代導彈可以機動發射、機動存放,命中精度高,威力大。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是第五代彈道導彈,這一代彈道導彈呈現出了智能化、數字化的特點。
(4)單級導彈和多級導彈是怎樣劃分的?
單級導彈和多級導彈的劃分是以導彈的推進部分也就是導彈的火箭部分來區分的。我們下麵來說一下什麼叫做多級火箭和單級火箭。2
在電視上我們看發射衛星的時候,會在幾十層樓高的發射台上樹立起一個又高又壯的火箭。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這個雄壯的大家夥是分成幾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