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戰略彈道導彈與戰術彈道導彈圖鑒(2)(1 / 3)

主要技術數據(“民兵”Ⅲ):彈長18.26米,彈徑1.67米,起飛質量35.4噸,發射質量35.4噸,投擲質量1噸。攜帶MK-12A母彈,內裝3枚33.5萬噸TNT當量的子彈頭。射程9800~1.3萬千米,命中精度(CEP)220米。

2008年3月,美國空軍又成功地從範登堡空軍基地發射一枚非武裝型“民兵”3型洲際彈道導彈,這枚導彈的非武裝彈頭在發射後的30分鍾內飛行距離超過6400千米,隨後導彈在太平洋南部海域墜入目標區。這是美國空軍舉行的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該型導彈非武裝彈頭的測試;在此之前,2006年7月,美國空軍還在範登堡空軍基地成功進行了“民兵”Ⅲ3型洲際彈道導彈的試射測試。

美國空軍官員稱,美國空軍定期進行這種長達18米的導彈發射試驗,主要是評估其性能和可靠性。這枚“民兵”Ⅲ型導彈是從地下發射井中發射的。“民兵”Ⅲ型洲際彈道導彈是由波音公司研發生產,由新的三級推進火箭推進的,而且也是第一種配置重返大氣層載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它的第三節推進火箭比起“民兵”Ⅱ型洲際彈道導彈的要寬,而且有液態燃料的噴燃口。它的後期推進係統有1具136千克推力的引擎以做前後的移動,另有6具10千克推力的引擎做左右的調整,還有4具8千克推力的引擎在表麵噴射以維持旋轉。

早期的“民兵”Ⅲ型洲際彈道導彈攜行12A型重返大氣層載具與三顆當量35萬噸的核彈頭。1982年到1987年完成改進後的“民兵”Ⅲ型洲際彈道導彈準確度,除確認了導彈電腦中軟硬件所造成的準確度上的誤差外,並按照要求完成準確度達25%的改進。其他的改良計劃,又改進了“民兵”Ⅱ型及3型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與控製裝置,使導彈更加符合實戰的要求。

美國空軍目前約有500枚“民兵”Ⅲ型洲際彈道導彈。

八、美國“和平衛士”導彈

“和平衛士”導彈是美國大型固體洲際彈道導彈,導彈代號MGM-118A,原名先進洲際際彈道導彈,即MX導彈。主承包商是馬丁·馬麗埃塔公司,1971年由戰略空軍司令部提出研製,1973年成立MX導彈計劃局,開展預先研究工作。1976年3月進入方案論證階段,1979年9月開始全麵工程研製,1983年6月17日作第一次研製性飛行試驗,這類飛行試驗計劃進行20次。1986年開始部署,先在經過改裝和加固的“民兵-3”導彈地下井中部署50枚。

就像是B-1戰略轟炸機一樣,“和平衛士”導彈係統的龐大費用引起了許多年來眾多的,卻對西方防禦或威協一點幫助都沒有的爭議。即使需要替代“義勇兵”洲際彈道導彈的理由是明確的,生產這型導彈也沒有問題,但是爭議點是在於如何部署它。有一派意見是使用飛機,1974年“義勇兵”曾從C-5運輸機上以降落傘方式投擲下來,在下降中導彈啟動引擎並成功爬升起來。後來,焦點又集中在地麵部署,使用公路機動卡車或在地下隧道裏的鐵路貨車。而後在20世紀80年代,國會國防委員會駁回了其部署於“義勇兵”導彈掩體內的計劃,並要求在1982年12月1日之前提出永久的部署方案。其結果就是產生更多的建議,如深入地下部署計劃:導彈將部署於1000米深的地下,每具導彈均由隧道機來運送發射的導彈及操作人員;另一個是緊密部署計劃,被稱為緊密群,是建立在自相殘殺理論上的,利用一枚核彈爆炸所引起的碎屑使得後續來襲的導彈無法繼續攻擊。裏根政府在1982年5月核準了緊密部署計劃:百枚導彈部署在直徑6千米範圍內,彼此間距500米。然而,與此同時,50枚“和平衛士”導彈部署進懷俄明州沃倫空軍基地內“義勇兵三型”導彈掩體中。

1987年,美軍計劃隻部署50枚導彈來取代“義勇兵三型”導彈,並使用其掩體。到了1987年底已有14枚完成了在沃倫基地上的部署。根據當時國防部長溫伯格所提出的幾項可行的部署計劃,裏根政府計劃再取得另外50枚導彈的授權。

“和平衛士”大型洲際導彈是美國第四代戰略彈道導彈,也是當時美國最先進的戰略導彈之一,1986年開始服役。到1993年,在美國沃倫空軍基地經改裝的“民兵-3”地下井內共部署了50枚。導彈由彈頭和彈體組成。彈頭包括子彈釋放艙、10枚MK-21核彈頭和整流罩,彈體分四級,前三級為固體火箭發動機,第四級為液體火箭發動機。

“和平衛士”洲際彈道導彈裝載的W-87型核彈頭當量在33.5萬噸,其圓概率誤差值在0.05海裏(100米),可說是現今最精確有效的彈頭。它被認為有足夠的能力摧毀任何強化工事目標,包括特別強化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掩體及重要的防護掩體。

“和平衛士”洲際彈道導彈采用慣性製導方式。根據1993年簽署的“美俄關於進一步削減和限製進攻性戰略武器的協議”,2003年前50枚導彈全部被拆除。

1986年,“和平衛士”洲際彈道導彈服役以後,在“美蘇爭霸”的冷戰期間發揮了重大的戰略威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