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有十多個國家部署有洲際和中程彈道導彈。其中,美國和俄羅斯在數量和質量上占有絕對優勢。據2002年8月統計,美國擁有“民兵”Ⅲ導彈、MX等地地戰略導彈發射裝置550套、核彈頭1700個(1990年9月為1000套發射裝置和2450個彈頭);俄羅斯共擁有SS-18、SS-19、SS-24、SS-25等地地戰略導彈發射裝置706套、核彈頭3011個(1990年9月為1398套發射裝置和6612個彈頭)。
十、美國“北極星”、“三叉戟”潛射導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研製V-2導彈而聞名於世的德國火箭專家馮·布勞恩,戰爭結束後又為美國效勞,研製成功第一種可攜載核彈頭的“丘比特”中程導彈。
布勞恩不僅是研製陸基戰略導彈的權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還進行過潛艇水下發射火箭的試驗。布勞恩的新成果,引起了美國海軍高層將領的極大關注。
“我們新造的核潛艇,主要以魚雷為攻擊武器,威懾力還遠遠不夠,能不能發射核導彈呢?”美國海軍部部長派出兩名軍官,專門去請教布勞恩。
“行,水下發射導彈沒問題。”布勞恩回答得很幹脆。
於是,海軍撥出巨款,成立了由雷伯恩少將主管的特種工程辦公室,在布勞恩的指導下開始研製戰略導彈潛艇。
布勞恩為海軍設計的潛射導彈,基本上是陸基“丘比特”的翻版。它儼然是個龐然大物:高18米,直徑2.7米,彈頭質量720千克,射程1500海裏。
同布勞恩一起工作的海軍中校哈斯勒是潛艇方麵的專家,對導彈也有相當深刻的了解。他向布勞恩建議:“這樣的巨型導彈,裝進潛艇很困難,能否設法縮小導彈的體積呢?”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隻有把潛艇造得大一些。”布勞恩拒絕考慮哈斯勒的意見。
實際上,布勞恩也為導彈的尺寸費盡了心思。但由於火箭發動機采用的是液體燃料,比重隻有水的1/5,燃料箱必須做得很大,導彈的體積就很難壓小。18米的導彈,在潛艇內隻能豎著放,加上發射裝置,會超過20米。照這個尺寸造潛艇,排水量將達3萬噸,高度比“鸚鵡螺”潛艇大1.5倍。
雷伯恩少將聽取了專家們的彙報,組織有關人員進行多次論證,最終確認:布勞恩設計的“丘比特”改型導彈,不適宜潛艇使用。
不久,哈斯勒另辟蹊徑,提出了研製固體燃料潛射導彈的設想。雷伯恩支持哈斯勒的大膽創意,毅然決定與布勞恩分道揚鑣,由海軍獨自研製這種全新的導彈。美國海軍部將設想中的導彈定名為“北極星”,戰略導彈潛艇工程稱作“北極星計劃”。
專家們終於找到了一種比較理想的固體燃料,用聚氨酯、過氯酸胺和鋁粉複合製成。固體燃料比重大,所含能量高,可以加工成任意形狀,平時就充填在燃料室內,而液體燃料當時都隻能在發射之前加注。用固體燃料製成的導彈,不僅個頭小,而且安全性好,操作方便,特別符合水下發射的實戰要求。
與此同時,核彈頭專家研製出質量隻有270千克的小型彈頭,而威力卻不遜於“丘比特”700多千克的大彈頭。
1957年秋,雷伯恩領導下的專家們把設想一步步變成現實,完成了“北極星”導彈的模型。“北極星”的突破性進展,引起了白宮官員們的關注。特別是蘇聯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擁有洲際核導彈後,“北極星”計劃被作為同蘇聯進行核競賽的重要砝碼。白宮和五角大樓要求雷伯恩搶時間,爭速度,務必在1959年底或1960年初製造出第一艘戰略導彈核潛艇。
雷伯恩立即壓縮了“北極星計劃”的進度表,兩路人馬、兩條戰線的工作同時高速運轉:以哈斯勒為核心的專家們繼續搞實用型潛射導彈;以阿特金森為主設計師的格羅頓船廠,根據已確定的導彈尺寸,開始設計和製造核潛艇。
隻有32歲的阿特金森,已主持設計過兩艘攻擊型潛艇。他思維敏捷,富有創新精神。阿特金森很快拿出了彈道導彈核潛艇設計方案:借鑒正在建造中的攻擊型核潛艇的新成果,采用先進的水滴形艇體;導彈艙設置在中間,長39.6米,將16枚“北極星”導彈排成兩列;潛艇全長116.3米,寬10.1米,吃水9.9米,水下排水量6900噸。
按照常規程序,設計、建造這樣一艘戰略核潛艇,最少需要3年以上時間。為了達到最高軍事當局的要求,格羅頓船廠總經理調集全廠熟練工人和技術人員,突擊會戰,終於搶在1959年12月建成了潛艇,隻用了24個月。
捷報傳到五角大樓,海軍部官員們格外興奮,決定以美利堅合眾國開國總統的名字,為世界第一艘戰略導彈核潛艇命名,稱“喬治·華盛頓”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