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認識轟炸機
飛機開始作為軍用是從偵察開始的,空中偵察的作用是無可置疑的。而在偵察飛行的過程中,“抽空”甩幾顆手榴彈或迫擊炮彈就成了“轟炸機”的開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中期已出現了專門研製的轟炸機,它就是俄羅斯的一種“重型”四發轟炸機,稱西科爾斯基“伊利亞·穆羅梅茨”Ⅱ型,從此開始了轟炸機的發展曆程。
一、什麼是轟炸機
轟炸機是專門用於對地麵、水麵(水下)目標實施轟炸的飛機。裝備現代先進轟炸機的航空兵具有威力非凡的突擊能力和逾萬千米的遠程作戰能力,是從空中進攻敵人戰略後方目標的主要力量。從曆史上看,專門用途的轟炸機出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至今已有80多年。在這80多年中,轟炸機的發展經曆了從木布結構到全金屬結構再到金屬加複合材料結構;從活塞式發動機到噴氣式發動機;從低速到亞音速再到超音速;從雙翼到單翼、後掠翼及三角翼再到可變後掠翼及奇異飛翼;從非隱身到隱身等方方麵麵由低級到高級不同的發展階段。圖1
二、轟炸機的分類
轟炸機的分類有多種方法,按載彈量分為輕型(3~5噸)、中型(5~10噸)、重型(10噸以上);按航程分為近程(3000千米以內)、中程(3000~8000千米)和遠程(8000千米以上);按進行任務範圍分為戰略轟炸機和戰術轟炸機等。現代轟炸機的基本組成和機載設備主要包括:機體、機翼、動力裝置、起落裝置、飛行控製係統、液壓及氣壓係統、燃料係統、武器係統、電子係統、輔助動力裝置和救生設備等。機體一般由氣密座艙、炸彈艙、導彈發射掛架、發動機艙和設備艙等構成。高亞音速轟炸機多采用後掠翼,超音速轟炸機多采用三角翼或可變後掠翼。高亞音速轟炸機多采用渦輪噴氣發動機,60年代以來,超音速和某些高亞音速轟炸機多改用渦輪風扇發動機。近、中程轟炸機一般裝2台發動機,遠程轟炸機一般裝4~8台發動機。轟炸機的飛行控製係統廣泛采用助力器,利用液壓和電動係統操縱舵麵,新型轟炸機的操縱係統則采用數字電傳技術。武器係統包括機載武器和機載火控係統,機載武器有常規炸彈、精確製導炸彈、核彈、空麵導彈、巡航導彈、魚雷、水雷、航炮等。現代轟炸機的火控係統可保證轟炸機具有全天候轟炸能力和很高的命中精度。電子係統包括通信設備、自動駕駛係統、地形跟蹤雷達、導航設備、電子對抗和全向警戒係統等。現代轟炸機大都裝有空中加油受油係統,以增加航程和續航時間。輔助動力裝置為不同形式的小型發動機,為飛機各係統的發電機、液壓泵、起動係統和座艙空調係統等提供所需的動力。圖2
三、轟炸機的用途
在專門用途轟炸機問世之前,空中轟炸行動就已開始。在1911~1912年意大利與土耳其的戰爭中,1911年11月1日朱裏奧·加沃蒂用手從非專門轟炸機上向土軍投擲了4枚重量為2千克的榴彈,這是飛機首次轟炸行動。在1914~1918年進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空中轟炸行動還是在進行多種任務的飛艇和飛機上進行的。而後專門研製的轟炸機問世並裝備部隊投入使用,轟炸機作為戰爭武庫中的一支新軍,其初出茅廬所進行的空中轟炸就取得了積極效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轟炸機同其他用途的飛機一樣,麵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到了30年代,轟炸機的發展甚至一度超過了殲擊機,空軍組成中轟炸機所占比重從1918年到1939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主要空軍大國都達到50%以上。圖3
在1939~1945年進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及戰爭中,各主要航空國家製造了上百種不同型號及改型轟炸機。轟炸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空中突擊的主要力量,成為各交戰國的主要航空兵器。其中德國、前蘇聯重視使用轟炸機支援地麵軍隊作戰,所以輕型轟炸機發展較快、數量也多;而英國、美國強調對德國和日本進行戰略轟炸,因而注重重型轟炸機的發展。圖4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世界進入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為代表的冷戰時代。美、蘇、英、法競相發展核武器,轟炸機作為核武器運載工具,不僅成為最早的戰略核威懾支柱,而且一直到今天仍然是軍事大國三位一體戰略核威懾力量的支柱之一,並且因其新的發展,還是進行戰略高技術常規威懾的支柱之一。到60年代末,轟炸機基本趨於中型、大型化,輕型轟炸機由殲擊轟炸機及強擊機全麵替代。70年代以來,隨著軍用高技術在轟炸機上的廣泛運用,無論是經改裝的轟炸機,還是新研製的轟炸機,都更先進、更複雜、更具威懾力,而且價格更加昂貴。
進入80年代後,美、蘇製定既準備打核戰爭,也準備打常規戰爭的方針,因此,在繼續提高轟炸機核作戰能力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強了轟炸機的常規作戰能力。無論是在冷戰時代,還是在冷戰結束之後的多次局部戰爭中,轟炸機都廣泛用於實施戰略打擊或“外科手術”式奇襲。由於轟炸機在戰略核威懾及現代高技術常規局部戰爭中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要求和促使轟炸機向著大型化、隱身化、能作洲際飛行進行全球快速反應、能使用核武器與常規多種武器進行防空區外攻擊和突防轟炸的方向發展。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