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原因、對策、謀劃、準備(新章節)(1 / 3)

第八章原因、對策、謀劃、準備(新章節)

(這章有些沉悶和繁雜,不過卻是“潛龍在淵”這個分卷的核心章節,以及後期的一些鋪墊,塵封希望大家能耐下性子,看完它)

十王府街信王府邸,朱思明在聽完了王承恩的稟告,了解了王府目前的情況後,朱思明讓王承恩退了出去,讓他在門外守著,注意不要讓人打擾到自己。因為他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來好好的想一想。他準備好好的分析一下,明朝滅亡的原因,以便於對自己接下來所要做的事情,理出個頭緒來。

朱思明靜坐在書案後,不住的提筆沉思,努力的在大腦裏回憶著曆史上對於明朝滅亡的記載以及後人的各種評論。經過整理後他得出了結論,首先明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崇禎皇帝朱由檢身上,那重大的性格缺陷,他生性多疑且刻薄寡恩,同時還在登基之初,在成功斥退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的時候,體會到了權利的魅力,從而變的剛愎自用起來。

在朱由檢看來,臣子為自己做事情是天經地義的,所有的好處都是他自己的,而黑鍋則全部交由臣子來擔當,在他想來,你作為臣子,你為我做事情可以,可是想要好處,卻絕對的沒有,而且出了差錯,無論什麼情況,什麼理由,唯一就送你兩個字,那就是“誅之”。

這樣一來,就搞得各個大臣與他離心離德,所有的朝臣都怕擔責任,不敢於任事,壞事不敢反對,好事不敢認同,讓崇禎皇帝朱由檢,一個人在那裏唱獨角戲,結果他越是想治理好這個國家,這個國家就越混亂。

其最好的佐證就是,在李自成圍攻京師之前,他本來是很想遷往南京的,可是廷議上卻沒有,任何一個大臣或者奸臣,肯附和他與反複的懇求他,給他個遷往南京的台階下。而是想著把他留在京城,當做獻給大順,獻給李自成的投名狀;

其次後金的滿清政權,在經曆了萬曆年間的薩爾許之戰後,強勢崛起於遼東地區,並且對中原之地虎視眈眈,不時的入關劫掠;

而國內卻因為天災人禍不斷,國庫匱乏,官員貪腐成風,賑災不力,導致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使各地軍隊疲於奔命四處撲火,不斷的消耗著大明王朝所剩不多的國家力量,最終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明王朝於1644年崩塌離析。

想完這些,朱思明提起毛筆在紙上依次往下的寫到“性格缺陷、災禍不斷、民變不靖、吏治不清、滿清襲擾、財政不足”等字,寫完後朱思明看了看後,用毛筆把性格缺陷給劃去了,因為現在的朱由檢,雖然身體還是同一個身體,可是靈魂卻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靈魂了,而是一個叫做朱思明的,來自21世紀的靈魂。

朱思明靜看著剩下來的“災禍不斷、民變不靖、吏治不清、滿清襲擾、財政不足”這幾個字陷入了沉思,雖然他總結出了明代滅亡的原因,可是還得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作為突破口才行。

於是他盯著災禍不斷這個詞不住的想,對於災禍他隻是知道,一些曆史中記載的,比較重大的,影響較為深遠的,如陝西大旱這樣的災禍,但是就算他全部都知道,他現在還不是皇帝也沒辦法處理,而且就算他已經登基做了皇帝,能做的也隻是努力的賑濟災民,防止民變而已,朱思明自嘲的一笑,想到自己雖然來自未來,可是自己不是神,有些災害連21世紀都沒有很好的辦法解決,更不要說是16世紀的今天了;

朱思明搖搖頭,提起筆把災禍不斷劃去,接著往下看去,民變不靖、吏治不清、滿清襲擾、這三個對於現在的朱思明來說也沒有什麼辦法解決,畢竟他還未登基,隻是個閑散王爺而已,而且現在是魏忠賢把持著朝政,他不敢也不能去處理,不過除了民變不靖以外,其他兩個倒是可以先做些前期的準備,但是得要好好的謀劃下才行;

於是他把民變不靖用筆劃去後,在另外兩個詞上畫了個圈,接著看向了最後一個,也就是財政不足這幾個字。俗話說得好,有錢不一定行,但是沒錢卻是萬萬不行。財政者,錢也,錢為何物?錢為一切也!何以擴充財政?無非開源與節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