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應天發生了太多的事,而且是大事,足以震動朝局,改變天下格局的大事。
首先一件事就是潘小寶遇刺身亡,接著木南遇刺,不知所蹤。
對了,和潘小寶一起遇刺身亡的還有郭炳文,這位本來是刺殺的主角,在死後,卻毫不受到重視,所有人包括他的尚書老子在內,都以為自己可憐的兒子是沾了潘小寶的光,死的冤枉啊。
兒子剛回來沒幾天就被人殺死,二丫入宮和太後哭鬧不休,太後也是心疼的不得了。接著就傳出了木南遇刺的消息,太後大怒,憑女人的直覺,就判定這倆件事和自己的好弟弟都脫不開關係,急招王建軍進宮。
木南下落不明,潘小寶卻死了,王建軍大感不妙,先是派人去監視木鐵風,接著協調各路衙門,下封城令,大索凶手,忙的焦頭爛額,卻不料被太後叫進宮去,也不見麵,就在慈安宮外跪了一天。外麵各個部門沒有個掌舵的,王建軍急的直跳腳,卻不敢離開一步。
封城令下了,王太師卻不見了人影。城裏應天府,刑部,錦衣衛,東廠,西廠各自為政,誰也不聽誰的,各查各的,但無一例外,將極大的力量都投入了進去,亂成一團。城門鎮撫使封了城門以後,沒有接到下一步的命令,也是呆在鎮撫衙門裏,那裏也不敢去,也不敢擅自開門。
但是,有一股東廠的力量卻在向另一個方向集結。各部門人員勢力交錯複雜,期間也不是沒有人發現,但報上去,誰也顧不上管,上級也沒有進一步的指令,下頭人也不會多事,這期間的重點可是徹查潘小寶遇刺一案,要知道,太後震怒,查不出來,誰都沒好果子吃。
大家都去忙潘小寶的事了,誰也知道潘小寶的地位在太後的眼中有多重要,誰敢不緊著盡心盡力。最關鍵的是,擁有最後決策權與指揮權的人,現在正在太後那裏跪著呢。
就這樣亂了一天。到了第二天,本來王建軍應該主持工作了,可二丫不知道從哪裏得知了消息,非要找他拚命,嚇的王建軍躲在中書院出都不敢出來。
而且王建軍也是窩了一肚子火,木南那邊認了栽也就算了,潘小寶的死看太後的意思竟然也怪到了自己頭上。王建軍都快瘋了,女人真是不可理愈,潘小寶是你侄兒難道不是我侄兒,我跟小寶的感情要深多了,他吃喝嫖賭都在我那,從來沒給過錢,我能害自己的侄兒?
越是這樣,越是瘋了一般的逼手下去調查,現在他隻關心倆件事,一件就是潘小寶的死,查,狠狠的查,一定要查出來。另一件就是木鐵風的動靜。
至於其他的情報,他根本就沒顧上看。其實也不是他沒顧上看,而是手下看著他雙眼通紅,滿臉殺氣騰騰的模樣,根本就沒敢往上交。
這時王建軍的缺陷就顯露出來了,抓權,權位太重,人們都習慣了聽他的,平時還好,他能忙得過來,而且許多事各衙門自己就做主了,不用勞煩他。而這時誰也不敢負責,一切情報都往他這裏集中,他的弱點就暴露了,以他的能力,隻能是顧此失彼,讓許多有價值的關鍵情報在眼皮子底下溜過去了。
當然了,潘小寶的事查不出來,木鐵風也沒動靜。還香樓都被過了好幾遍了,也沒發現有什麼不對勁。
一天又這樣過去了,應天城裏已是怨聲載道,許多人被關在城裏出不去。
到了夜間,王建軍終於撐不住了,就在中書院的值班房裏,沉沉的睡了過去。
一覺醒來,刀已經架在了脖子上。
東廠的暗中集中起來的特務突然發動,控製了宮中各處要害之處,包括太後的慈安宮。
但宮外還有無數王建軍的黨羽,等天一亮,消息傳了出去,如果這些人糾結起力量反撲,這些特務數量太少,根本就控製不住局麵。
但是沒機會了,就在夜間,幾乎是同時,一直軍隊悄沒聲息地穿過本來是被王建軍的人控製的城門,來到了應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製住了王建軍的各方勢力,這一晚有不少貴族大臣被斬殺在自己的家裏或是被軟禁在府中。
待到天亮,局勢已被皇帝和木鐵風牢牢地控製在手中,不管是原來忠於皇帝的官員還是原來靠向後黨的官員,隻要沒死,全部宣誓向皇帝和太後效忠。至此,這場流血政變宣告成功。總共隻用了兩天兩夜的時間。
而之前有多少人在暗中做了多少的準備,還有多少人在暗中出力,有多少不知名的人在暗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那就誰也不知道了。
天亮了,城門終於打開了,被困在應天的人長出了一口氣,恍如隔世,不管發生了什麼事,終於解脫了。
與此同時,宮裏的誥書發布,宣稱王建軍及其黨羽密謀叛亂,被太後察覺,太後大義滅親,緊急下達了勤王令,召正好在應天城外駐訓的一支水師改作步兵,入城平叛,終於粉碎了王建軍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