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市區VS郊區(2 / 3)

他們參觀消防局,學習簡單的滅火知識,以及如何躲避火災;

他們參觀市政府,看市長和政府官員如何為市民服務,從小培養服務意識;

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坐公交車或地鐵,記住回家的路線,在突發情況下,能自己回到家;

他們還要跟老師去超市買東西,學習選購商品,使用金錢,以及付款和算賬……

不難想象,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兩種截然不同的體係之下,兩個如白紙一般的小朋友,經過三年的熏陶,當他們從幼兒園走出來之後,差異會在哪裏。

接受素質教育的小朋友,當他們從幼兒園出來時,基本具備了初級的生存能力。

接受應試教育的朱七七,當他從幼兒園出來時,隻具備一種能力:參加小學的入學考試。

這個結果,讓張小七對中國的教育體係失望透頂。正因為這樣,為了彌補兒子在素質教育方麵的缺失,這兩年,她想了很多方法,做了很多努力……

關於住市裏還是住郊區的問題,夫妻倆曾經很認真地探討過一回,可惜沒有結果。朱明月除了交通成本的考慮之外,也不認可妻子提出的有關教育方麵的問題,這跟夫妻兩人學生時代的經曆有很大關係。

張小七從小到大都屬於中等生,考試成績一般,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屬於老師不表揚、家長不指望的那種最普通的學生;而朱明月恰恰相反,全班的尖子生,重點培養對象,一直都是老師家長眼中的天之驕子,甚至他這麼多年的自信都來源於學生時代的優異學習成績。

所以,對於張小七的切膚之痛,朱明月並沒有深刻的體會;對於應試教育的缺點,他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甚至妻子的強烈反應也被他理解為是出於她童年時代的一種心理陰影,因此並沒放在心上。

常言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同理,現代家庭的話語權,已經跟男女性別關係不大,往往是經濟起決定性作用。在這個家,小事通常是張小七說了算,大事仍然是朱明月說了算。因此,這場大討論當中,他們家最終仍然選擇住在市裏六十來平方米又舊又老的小房子裏,而把郊區那套漂亮又寬敞的大房子租給了別人,一個月3500元,而這套房子每月銀行按揭的費用是4500元,一來一去,自己還虧了1000元。

張小七每每想到這些,心裏就堵得慌,總讓她想起網上留傳的一則笑話:

“有一對夫妻,奮鬥多年,終於用半生的積蓄買了一套海景別墅。為了餘下的按揭和更美好的未來,他們倆仍然沒日沒夜地工作、工作、工作……隻留下他們的保姆,每日抱著他們的小狗坐在陽台上,看著遠處浩瀚的大海,休閑度日……”

張小七一看今天自己提議去郊區住,丈夫就黑著臉不吭聲,知道觸動他的痛處,也不敢再多說,趕緊叫兒子起床。

確實,朱明月心裏堵得慌。

覺沒睡好,兒子又哭又鬧,老婆還老提這沒用的話。

隨著朱七七的長大,朱明月也在考慮一個問題,兒子不可能總跟父母睡在一張床上,這不僅影響夫妻生活,更影響孩子的成長,他需要獨立的空間。有時候他也想過其他的解決方法,比如把家裏的兩套房都賣了,然後添點錢,在市裏再買一套三居室的房。可是一看存款單上的數字,再想想自己的工作、兒子上學的費用、父母將來的醫療養老費用,就不敢動這心思了。

突然覺得煩躁,朱明月起身下床,孩子也不想哄,穿上衣服準備洗漱。

“爸爸,我要爸爸賠禮道歉!”兒子朝著他大叫。

朱明月沒理他,從桌子上拿起手機徑直去了洗手間,早晚看微博的時事新聞已逐漸變成了他的一個習慣,電視機越來越如明日黃花,早已淡出了他的視線……

兒子朱七七簡直就是朱明月和張小七的翻版,集合了父母大部分的優秀基因。大眼睛高鼻梁像爸爸、清秀臉龐膚色白皙像媽媽,去哪兒都被人稱為小帥哥,現在附近一家私立幼兒園上大班。小家夥出生在中國的情人節七月初七那天晚上,護士把他抱過去過秤時忍不住樂了,朝著疼得臉色發白的張小七說道:“你兒子太有意思了,跟七結緣啊。七月初七,七斤七兩。我工作這麼多年,頭一回碰到!”

就因為護士一句無心的話,鬧得這個家庭好長一段時間雞犬不寧。

孩子的爺爺奶奶,在農村生活多年,朱家在當地是大姓,祖上也出過一些有名的人物。如果一定要追溯曆史的話,或許跟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都能沾上一點關係。因此老兩口在孫子出生時,特意從老家趕到京城,就是為了取名的事。兒子朱明月的名字就是按族譜取的,屬“明”字輩。在他們眼裏,正是因為這個名字取得好,兒子才能在北京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老兩口在鄉親父老及親朋好友麵前,也能長足臉麵,備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