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朝鮮戰爭是萬曆三大征之一,日本稱之為慶長-文祿戰爭,朝鮮韓國稱之為壬辰倭亂。這場戰爭是由日本關白豐臣秀吉引起的,發生於公元1592年,壬辰年。具體情況是這樣的,公元1590年豐臣秀吉一統山河,力壓群雄,結束日本的戰國時期。但是國內階級矛盾十分尖銳,豐臣秀吉的五大老以德川家康為首的軍閥首領,表麵上臣服於他,但暗地裏與他勾心鬥角。為了轉移矛盾,豐臣秀吉采取了鬼子一貫的做法,轉嫁矛盾,魔爪伸向了我天朝的附屬國朝鮮,意圖中華!
明王朝自張居正後,每況愈下,以江南大地主的為主的文臣結成了東林黨,與其他派係,爭鬥激烈,以致是皇帝喪失了對朝政的興趣。萬曆帝大肆搜刮民財,民不聊生,有分封福王,加劇了階級矛盾,地方暴動此起彼伏,東北的女真建州三衛已經完成統一,迅速崛起,虎視中原,日本趁機對中國發難。
朝鮮兩百年不修軍事,除了水軍以外,根本沒有可戰的常規部隊,全國八道三百多郡縣沒有設防,日軍根本沒費吹灰之力,攻占了王京漢城(韓國稱漢陽府),形勢十分急,國王逃到了中國境內,宗室大部分被擒,慘不忍睹。這次戰爭消耗明朝的國庫,國庫幾乎無銀可用,也讓女真看到了明朝的虛弱,薩爾滸明金大戰,明朝一落千丈,從此處軍事的被動狀態,明始亡於朝鮮戰爭。廣大朝鮮人民一直感念明朝之恩,國王的朝服一直是明朝藩王的衣服,沿用明朝的許多製度,英勇抵製清軍的侵略,未曾易發,始終不承認清國為天朝,他們認為女真為韃虜,隻是暫居中原而已,看韓國曆史劇應該可以知道的。
下麵是具體資料:日本的準備及出兵為了侵略朝鮮,豐臣秀吉早在1591年(日本後陽成天皇天正19年、明神宗萬曆19年、朝鮮宣祖24年)開始進行準備,正月時就已經對各大名下達水軍部隊兵員的征召動員令:東起常陸,經南海至四國、九州,北起秋田、阪田至中國,臨海各國諸大名領地,每十萬石準備大船兩艘。各海港每百戶出水手十人,乘各國諸大名所建之大船;若有多餘,則集中至大阪。秀吉本軍所用船隻,各國大名每十萬石建大船三艘、中船五艘。所需建造費用,由秀吉撥給;各國大名將所需建造費用,以預算表呈報,先撥給一半,迨船建造完畢後,再行付清。水手每人給予兩人俸米,其妻子食糧另外給付。軍陣中所雇用之下人妻子,亦一律給予食糧。以上所述及之各船舶、水手,皆須於天正20年(1592年)春季時,集中至攝津、播磨、和泉三國各港口。到了同年3月時,亦決定了陸軍部隊兵員的征召動員令。各國諸大名每萬石應征召人數各地不同:四國、九州600人。中國、紀州500人。畿內五國400人。駿河、遠江、三河、伊豆四國300人,由此以東,200人。尾張、美濃、伊勢、近江四國350人。若狹、越前、加賀、能登四國300人。越後、出羽200人1592年(明神宗萬曆20年、日本後陽成天皇天正20年《同時於同一年改年號為「文祿」》、朝鮮王朝宣祖25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了軍隊30萬6250人,以15萬8700人之陸軍部隊區分為九個軍團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軍團指揮官所部兵員第一軍小西行長18000人第二軍加藤清正22000人第三軍黑田長政12000人第四軍島津義弘14500人第五軍福島正則25000人第六軍小早川隆景15000人第七軍毛利輝元30000人第八軍宇喜多秀家11000人第九軍羽柴秀勝11000人再加上九鬼嘉隆率九千二百人水軍部隊和七百艘艦船作運輸士兵和海戰之用。(如下表所示)將領官職所部兵員九鬼嘉隆大隅守1500人藤堂高虎佐渡守2000人脅阪安治中務少輔1500人加藤嘉明左馬介750人來島康親?700人菅野正影?250人另外為了補充兵源,命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勝、蒲生氏鄉、伊達政宗將他們的旗下的軍隊集結在肥前名護屋(今佐賀縣)作為預備隊,共10萬5千人。一時間“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在戰略上,采用德川家康的提案,確定了“陸海並進”、“以強淩弱”、“速戰速決”的戰法;以水軍保證陸軍的戰略物資供應,陸軍分三路齊頭並進,一舉占領朝鮮。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鮮的戰爭。4月12日其第一軍團一萬八千七百人先渡海至對馬島待命。4月13日九軍出發之命到達,4月14日侵朝的日軍首先於釜山登陸,19日後的5月2日克朝鮮王京漢城,6月15日陷平壤。
朝鮮初期抗戰麵對日軍的大舉侵略,朝鮮各地的有力鄉士自立組織義軍,如慶尚道星州的郭再祐於4月21日組織義兵,屢次令安國寺惠瓊敗戰使其無法順利進入全羅道,甚至在10月10日的第一次晉州城之戰中擊退細川忠興和長穀川秀一的大軍,人稱“天降紅衣將軍”,還有鄭仁弘、孫仁甲、金沔等也令毛利輝元無法順利占領慶尚道。全羅道光州的金千鎰、全州高敬命也於6月1日組織義兵,忠清道公州出身的趙憲、僧人靈圭則於7月3日整頓兵力,聯合抵抗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日軍第六軍團,其中經曆清洲城之戰、梁丹山之戰、兩次錦山之戰。另外還有京畿道海州的李延馣對抗黑田長政,以上皆妨礙了日軍的海戰主條目:鳴梁海戰戰事再起之初,朝鮮水師幾乎全軍覆滅,結果無奈之下,朝鮮政府再次起用本來已遭罷黜的李舜臣。李舜臣到任時,原來苦心經營的水師,隻剩下數艘艦隻。但他因為身係救國重任,惟有在這個逆境裏盡其全力,在全羅道右水營著手重建海軍。1597年8月28日,李舜臣指揮著這支剛重建的水師,再度與日本水師決戰,而決戰地就是在鳴梁海峽。李舜臣守在鳴梁海峽,但因兵力薄弱,所以決定設陷阱,派人乘退潮時在岸邊設置了鐵索與木樁。9月16日,日軍統帥藤堂高虎率領330餘艘戰船和2萬陸軍出發,欲趁漲潮時攻進鳴梁海峽,全殲朝鮮水師。李舜臣首先將海峽內的民用船隻僑裝成戰艦,以擾亂日軍,使其以為朝鮮水師已恢複過來。他自己則親率12艘戰船引敵深入鳴梁海峽。在成功引誘日軍進攻後,李舜臣隨即發起集中的攻擊,對準日軍指揮艦攻去,結果殲滅了日軍指揮艦和其他戰船2艘,並擊斃日軍主帥來島通總。同時間,潮水開始退卻,朝鮮艦船趁勢進攻,日艦因失去主帥,軍心散渙,隻得順潮向東撤退,但卻遇上李舜臣事先埋下的鐵索和木樁,無法退卻。結果朝鮮水師全力拚殺,殲滅日艦30餘艘,並擊斃日軍400餘人,擊殺三島水軍的大將得居通年、來島通總兄弟再度重創了日本水師。後期戰況同年,日軍小早川秀秋等部70000多人回國休整,以加藤清正,島津義弘等64000人防守占領區邢玠將明軍兵力分為水陸四路,每路置一名大將,中路李如梅(後替換為董一元),東路麻貴,西路劉鋌,水路陳璘,各自負責握守要地,相機而動,進攻之時,各率約五萬分三路,以麻貴攻蔚山、董一元、劉鋌進攻泗川、順天。9月底,明將麻貴再次包圍加藤清正於蔚山(第二次蔚山之戰),兩軍互有勝負,但最後遭到為了援救清正而前來的立花宗茂先以千人夜襲後以假營伏兵擊之而敗退。10月,總兵官劉綎、麻貴分道出擊進攻日軍,並大敗之。然而董一元率兵3萬餘攻打日軍新起的泗川城寨,由日將島津義弘率7000兵力駐守,卻因明軍的大炮突然炸膛,並引起大營火藥庫連番爆炸,全軍登時亂成一片,這時島津義弘一看明軍大營發生爆炸,隨即命令日軍出擊,混亂中的明軍大亂,泗川又被日軍奪回,據諸葛元聲《兩朝平壤錄》記載:“大將軍、木杠已打破大門一扇、城垛數處,而彭兵皆京城亡賴,素不習戰,亦不擅火器;忽木杠破,藥發衝起,半天俱黑,各兵一時自驚亂。倭因乘隙,從前小門殺出,直衝彭兵,皆潰走………彭兵三千,止存五、六十。”是為泗川之戰。10月,豐臣秀吉於8月死於京都伏見城的消息傳至朝鮮,日軍士氣因而受挫,開始準備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