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和天才的劇作家。他一生共創作了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詩及其它詩歌。他享有“時代靈魂”的美譽,作品也被公認為是不可超越的英語精品典範。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作家,能像莎士比亞那樣在世界上有如此廣泛的影響。

莎士比亞1564年出生在英國斯特拉福鎮,因家境衰落,剛滿16歲的他就離開家自謀生路了。為了生存,他四處奔波,後來,在倫敦遇到同鄉菲爾德,一個印刷廠老板。菲爾德幫助莎士比亞找了一份劇團的工作,開始隻是在劇院打雜,不久,老板看他聰明伶俐,又上過幾年學,就讓他做提詞員的副手。經過不斷鍛煉,莎士比亞開始擔當一些重要的角色。業餘時間,他就為劇團改編劇本,創作小節目,還親自擔任導演。

1590年,莎士比亞的曆史劇《亨利六世》問世,成為他戲劇創作的開始,在短短的10年期間,他就得到了倫敦戲劇界的公認。莎士比亞早期與中期以曆史劇、喜劇、傳奇劇為創作方向,而真正達到戲劇創作高峰的則是他的悲劇作品。

莎士比亞一共創作了10部悲劇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合稱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而《哈姆萊特》又是四大悲劇中的代表作,在思想和藝術方麵,都體現了莎士比亞戲劇的最高成就。

《哈姆萊特》取材於一個古老的丹麥曆史傳說,由於莎士比亞為這個古老的故事注入了新的生命,才使這個古老的題材獲得了永恒的價值,它一問世,就受到了大家的歡迎。1948年,英國著名演員勞倫斯·奧立佛把它改編成了電影,榮獲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而《哈姆萊特》的扮演者勞倫斯·奧立佛,也因此登上了影帝寶座。《哈姆萊特》改編的成功,不僅將榮譽帶給了演員,也為作家增添了光彩。如今這部經典的悲劇作品,已被翻譯成70多種文字,在不同的國家出版,可見它的影響力之大。著名作家別林斯基稱它為莎士比亞“燦爛王冠上的一顆明珠”,這一點也不為過,它堪稱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頂峰之作。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之魂,也不再是屬於一個國家,而是屬於全世界,後人也將會永遠記住悲劇之父——莎士比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