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國還需要代言嗎(1 / 1)

7月25日,劉翔登上了著名的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麵。8月4日,美國另一本主流雜誌《新聞周刊》也把劉翔請上封麵。美國資深體育記者理查德說,美國人也非常關注劉翔,因為“奧運曆史上從來沒有人承擔過13億人的夢想”,他們很想知道,他能為這13億人圓夢嗎?

13億人的夢,哪怕每人隻放一羽鴻毛在上麵,也是不得了的重量,何況它不是鴻毛,是殷殷厚望;又何況,這是北京的奧運會。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競技意義的北京奧運會曆時大約13秒,將於2008年8月21日開始,也將於8月21日結束。

現在,這個日子提前了三天,改為8月18日。

若幹年後,回顧北京奧運,什麼是我們最難磨滅的記憶?

中國代表團奪金勢頭凶猛,所謂的中美爭霸也早早失去懸念,激動人心啊,奧運史又被改寫了。然而,日日凱歌高奏的北京奧運,長久持續的幸福,未必抵得過8月18日11點40分的片刻震蕩。

有人說,劉翔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人意料的,隻不過,這一次是向著人們不願看到的方向。

劉翔恰逢其時地出現在當下中國,一個需要代言人的中國。國家需要,商家需要,民族情感似乎也需要。在天安門前,當國家元首把火炬交到這個年輕人手裏,那一刻對北京奧運充滿象征意義。

劉翔成名後,吉粉花曾祈求媒體:“如果有一天劉翔不再優秀,希望大家可以原諒他。”現在,劉翔還沒到不再優秀的那一天,一些人已經不打算原諒他了。

各種輿論平台上,許多人表達著對劉翔的理解與同情,幾乎同樣多的聲音則認為,自己的感情受到了愚弄。

表麵上看,人們的憤怒來自一個言之鑿鑿的推測——劉翔為了商業利益而詐傷,欺騙了全體中國人。而一個沒有說出的隱含的憤恨是,劉翔的傷退搞壞了中國人在本屆奧運會的大好心情。

中國人不該過分憤怒或沮喪,他們真需要有這麼一個錯愕的機會,以便從“有我中國強”的廣告宣傳語中醒來。

比起成功衛冕,8月18日的巨大挫折感,無疑更適合代表當下中國。國家的進步與國民心智的成熟,從來不是在一片歌舞升平中完成的。

許多人不願意去想一個很基本的道理:當劉翔是一個英雄的時候,我們覺得他代表了我們;那麼當他遭遇人生悲劇的時候,難道這悲劇就隻代表他自己嗎?

如果悲劇不是帶來切膚之痛,很難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會那麼激動。

北京奧運會的進程表明,這個國家不僅需要用金牌榜證明強大,它還需要一個具體的人,代言自己的民族自尊心。

把若幹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是危險的,那麼把13億人的希冀放在一個人身上,自然也是靠不住的。

法國《隊報》田徑記者米歇爾·卡羅說:“中國這麼大,不需要僅僅一個形象讓世界睜大眼睛。”他說在北京奧運會上,法國人對遊泳名將馬諾度寄予厚望,期待這位雅典奧運會的金牌得主再奪三金,但是她什麼都沒拿到。“在過去的一年中,她曾經為了愛情不惜遠走意大利,也因此付出了代價。這顯然不是我們所引以為驕傲的,但是,我們可以理解的是,作為運動員,首先是一個人,一個開心的人。”

一個無法讓母親體會到自己是母親的故事,無論被描繪得多麼壯麗,都不值得傳誦,也容易幻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