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2)

互聯網金融——一個興起不過幾年的詞彙,被稱為一個創新的新興行業,讓投資者們愛恨交織。它給人們更加便捷簡單的理財方式,同時爆出的問題也讓人望而卻步。甚至有人問,那麼一個全新的、甚至還沒有相關規範的行業,自己是否要去當這第一波“試水”的人呢?

其實,在被“互聯網”迷花眼的時候,大家都忘了,互聯網金融本質依舊是金融。而金融的發展規則,早在南北朝就開始存在的,先驅們不斷嚐試創新延續至今。

早在中國的南北朝時期,已有寺院經營為衣物等動產作抵押的放款業務,那是曆史可考證中最早的當鋪,時稱“寺庫”,抵押至此出現。

發展到唐朝,當鋪成為質庫,唐玄宗時有些貴族官僚修建店鋪,開設邸店、質庫,從事商業和高利貸剝削,它與櫃坊同在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與此同時,唐朝時期因為太平盛世,經濟不斷發展,在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出現了被稱作“櫃坊”的商鋪,專門替別人保管銀錢,讓生意人不必攜帶大量銅錢進行貿易活動。這也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早了幾百年。

當然,櫃坊與現代的銀行最大的區別,在於櫃坊向存放者收取銀錢,而銀行反而需要向存款人支付利息,這當然是因當時櫃坊對銀錢隻作存放不作其他經營創收的限製所致。

不過,櫃坊在發展至宋朝時,因為經營者逐漸將銀錢用於勾結官商、從事賭博等活動當中,被宋朝朝廷嚴禁,社會地位非常低下,被官府多次取締,待到元代便已不複存在。

從總體來說,這也是櫃坊的經營為私人化、沒有官方的經營條規,沒有相關的法律控製致使行業內發展混亂、私欲橫流所致。當時的封建朝廷對櫃坊這類市場經濟調控行的行業並沒有迫切需求,嚴禁便成了朝廷最簡單粗暴的方式,至此,櫃坊退出曆史舞台。

到了明代中葉以後由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國外白銀流入的刺激,商品貨幣經濟有了較為明顯的發展。這種發展延續到清代前期,特別是康熙、乾隆時期,國內政治安定,農業生產發展,商品貨幣經濟較前更為活躍。在雍正時期,我國北方出現與商業發生借貸關係的金融組織,成為賬局,也稱賬莊,經營者多為晉人——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晉商。

因為晉商商幫多數從事長途販運,且多為陸路,商品流轉和資本周轉慢,墊支資本大,因此在資本不足的情況下就需要向社會借貸,例如晉商販運福建武夷茶就需要長途運至北京、蒙古、烏裏雅蘇台乃至於和俄羅斯人做生意,路程數千裏,因此衍生出了賬局經營存放款業務,而後在賬局的基礎上發展成了票號。

票號的作用,一是做存放款業務,二是現銀與票據間的彙兌。到這一步,票號基本已經成熟,待到民國時期,銀行就正式出現了。

利得行傳奇就是以晉商子弟為主角,寫出的一篇古代版互金平台發展史,看似簡單搞笑的劇情,裏麵包含著錢莊的經營邏輯,也有互金發展存在的種種機遇和風險。

那麼,讓我們以輕鬆的心情來一起看一看,主人公是怎麼一步步建立起利得行錢莊,並將其發展壯大的吧。

第一章:

公元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大清朝穩定繁榮,老百姓們的生活蒸蒸日上,南北通道上行走的商人也逐漸多了起來。

文水縣裏一家殷姓大戶便是做的這走南闖北收貨倒貨的生意,而這殷家也隻不過是當時大清朝萬千商戶中處於中等水準不起眼的一家。

當然了,在文水縣,這殷家的聲望還是不錯的,誰讓他殷家有錢呢。

這不,在文水縣南大街上,就有個年輕人一路走來,不時有人與他打著招呼。

年輕人穿著一身青色雲紋綢長袍,外麵套著寶藍色鑲金邊一字褂,看上去就是個富貴公子,身後還跟著兩個小廝。

“殷少爺今兒個這麼早就出來啦?”這是街上做古玩生意的老板,“鋪子裏剛進了一批貨,要來看看嗎?”

“不了,少爺今天有事,忙得很。”殷昊揮揮手,轉頭繼續往前走。

他是殷家小輩裏唯一的男丁,從小備受寵愛。不過在前兩天十六歲生辰之後,他的生活就開始發生了變化。父親照例帶著商隊外出跑商,可祖母卻突然發話要殷昊在十天裏想一個賺銀子的方法,還不能是家裏已經做了的。

哼,一個個都以為他什麼都做不了麼,他非得想個讓人大吃一驚的好辦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