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自始至終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縣城都沒去過。年輕時的爺爺也是村裏有頭有臉的人物。可惜到了老年得了老年癡呆症。在我上高中的時候已經分不清楚我是誰了。
爺爺很少給我講故事。因為他有很多地裏的活兒要忙。但這個故事給了我很大影響。可能我爺爺自己都不知道。這是一個祖傳的故事。而且是一代代不停講述的故事。
那是很小的時候,估計還在幼兒園或者是小學一年級。那時候的我不知怎麼了,特別喜歡聽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就會纏著大人講給我聽。比如盤古開天地。誇父追日,還有一個人把天給撞歪了的故事。可是這些聽上去都很是遙遠,或者虛無,不真實。可有些個故事雖然聽上去不那麼真實,卻也並不是那樣虛無的感覺。就像下麵這個。
我們這家在這個村裏前前後後也有八九代人了。大概也就是兩百多年。也就是清朝初期的時候搬過來的。那時候平民人家出人頭地還是主要靠科舉。不過這貨說上去挺公平的。學而優則仕嘛!可實際上就是扯淡。因為窮苦人家的孩子根本上不起學堂。就算有那麼幾個省吃儉用,勒緊褲腰帶。上的了學堂。還不一定能學好。因為各種的農活,吃不飽飯等問題而耽擱。就算有幸堅持了,學的不錯。你就能中嗎。別美了。哪一科,那一次考試不是人來送往。就算走了大運,中了!還不一定包分配。因為還要人來送往!
所以百八十年來,我這家族那可真是八輩貧農。連個富農估計都沒有!
可有那麼一個人。他卻走出去了。早早摘了落後的帽子。那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也就是清朝末期的事情。此人也是相氏一族的人。雖說是走出去了,卻並不是走的多遠。中了個秀才。算是科舉仕途之路正式走上了大道。不過這在那個窮鄉僻壤的地方也很是難得了。爺爺當時具體怎麼描述的我是記不清了。可故事的大概還是可以說給大家聽的。
這位秀才先祖本著學而優則仕的正確態度,選擇了到縣城的地主家做了一個教書先生。為什麼是縣城的地主呢。因為農村的地主實在不會請教書先生的。他們餘糧也不多啊。當然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在大地主家的書館裏有很多可以參閱的書籍。這為以後進一步考試做好準備。另外嘛,當然就是混口飯吃了。
可這秀才在這大地主家的書館裏待著待著,可就待出了問題。開始變得神經兮兮的。經常莫名其妙的就不知去了哪裏。問他,他竟然說不知道!害的自己工錢被扣了不少不說。慢慢的,人家對這個教書先生越來越不滿意。因為一來二去,他這種情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加嚴重起來了。而且經常抱著一本書默默的發起呆來,嘴裏念念有詞。看上去魂不守舍。有時候竟然對著那些地主家的少爺小姐,吼叫起來。當然,犯了錯,肯定要受罰。地主家的壯丁揍了他肯定不是一會兩會了。要不是看他已經有了個小功名。早就被攆出去,或者打死了。但到不用擔心這位秀才大人。因為,挨打的時間長了,這家夥倒像是慢慢會了些妖法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