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豬可以吃老虎
在自然界,“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達爾文的這句名言人所共知。然而在現實社會中,弱者最終占了上風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很多不得誌的所謂能人常感歎生不逢時。其實,與其喟然長歎,不如好好研究一下弱者的生存之道。
◎有時本事越大越危險
在一個公司中,有三個人格外突出,張三銷售業績突出,連續三年打破了公司創下的銷售紀錄;李四思維敏捷,公關能力強,能處理好突發事件;王五做事認真負責,能及時完成領導所布置的任務。這三人都深受領導好評,但相比而言,張三是這三個人中能力最強的,王五的能力則最弱。一次,公司要進行人事變動,從這三人中挑選一位提拔為公司經理。此時,辦公室裏所有的同事都認為張三最有希望獲得提拔,而王五希望最小。但最後的結果卻大出人們意料,恰是能力被認為最差的王五當選。
原來,盡管王五相對於張三和李四來說,工作能力稍遜一籌,但其人有個最大的長處,不與人爭,和顏悅色,為人低調。當張三和李四為取得經理一職鬥得不可開交時,王五卻表現得很超脫,一副無所謂的態度,讓兩位對手感覺不到他的存在,卻得到了領導的好評。因此,盡管王五的工作能力並不特別出色,表麵看來對誰也不構成威脅,正是這一“弱點”最後卻促成了他的成功。
這個例子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博弈規則: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生存機會不僅取決其本事的大小,還要看你是否威脅到別人。中國有句俗話叫“功高震主”,一個人能力越高,成就越大,就越有可能走向悲劇結局。許多公司中同事間的互相傾軋,其根源也莫非如此。
反過來,如果對他人的利益從不構成威脅的人,自然不會是他人意欲除掉的對象,從而能夠在各種政治風雲中幸存下來。而能力最強、本事最大的人,由於“樹大招風”,反而最可能落得個“兔死狗烹”的結局。
◎弱者的生存策略
無論是曆史上,還是現實中,那些保持低姿態者的“弱者”若能采取相應的策略,往往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成為強者自然是每個人的追求。但有時候,經過殘酷的競爭,最後生存下來的並不是強者,反而是弱者。當然,這裏的前提是,弱者準確把握了局勢,做出正確判斷,應用了合理的博弈策略。那麼,在現實生活中,麵對激烈的競爭,有可能身處“弱者”地位的你,應如何運用博弈策略,使自己大獲全勝呢?
你要做的便是對全局做出準確的分析,清楚地了解競爭對手的實力以及自己所處的位置。假如在眾多競爭對手中,你是實力最弱的一位,那麼,你受到攻擊的可能性也最小,此時你應該保持低姿態,坐山觀虎鬥。如果你不自量力,首先采取行動與最強者競爭,那麼你注定會最先失敗。而保持低姿態,則會讓你更有機會獲得最後的勝利。
假如在眾多競爭對手中,你所受到的來自最強對手的威脅最大,此時你應與其他實力較弱的對手聯盟,一起對付最強者。當然,如果你跟其他競爭對手沒有多少過節,大家自然容易合作。但不幸的是,你恰好與其他對手或其中一位有矛盾,那你應該怎麼辦呢?答案依然是合作。此時,你必須放下身架,主動求和。
不必急著做“人尖兒”
人在一個關係場中孚眾望、得人心,是日積月累的結果。你在言談舉止之間,別人——尤其是你的朋友、同事都在觀察你、品評你。你有成就,你肯努力,你待人寬厚,別人自會欣賞,用不著強求注意。強出風頭,往往引起別人的反感。
◎槍打出頭鳥
“出頭的椽子先爛”、“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這類古訓俗語常用來告誡人,要警惕環境險惡,人心叵測,要韜光養晦,不露鋒芒,不動聲色。因為,風頭出盡的人容易遭人妒,容易受到攻擊。
現實中,確有那麼一些人,雖說其能力、才學的確令人欽佩,可正因為他們比別人所起的作用大一些,便總以為一切高、精、難的工作必須自己插手才會馬到成功,他人純屬“跑龍套”的配角,儼然離了他地球就會不轉。難怪“槍手們”總忍不住先打這樣的“出頭鳥”。
◎不前不後就好
在工作中,在同事之間,應該怎樣把握不前不後的分寸呢?
首先,必須掂一掂自己在工作中的位置和在單位中的角色。屬於自己工作職責範圍內的事情,則責無旁貸,必須盡心盡力去完成。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情,則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為原則,不該涉及的盡量不去涉及,尤其不要以“內行人”、“明白人”或者其他居高臨下的姿態去對同事、領導指手畫腳。即使人家請你去幫忙,也應以謙遜的態度誠懇待人。
其次,在名譽、利益麵前,盡量不要表現得過於熱衷,以避免成為眾人妒忌、排擠的對象。即使有所追求,也應該在表麵上含而不露,應該通過為人與處世的技巧去贏得同事和領導的認同。要知道,很多事情的成功,正如戰場上作戰一樣,迂回包抄要比正麵直接進攻有效得多。
不前不後是一種處世哲學,更是一種處世技巧,這種策略可以保證你在一個群體之中四平八穩步步為營地向前推進。
不前不後是欲望控製的結果,是理智的化身。要求你在工作辦事過程中沉著、穩定,不以情緒支配言行,不受心理欲望蠱惑。“淡泊明誌,寧靜致遠”,正是這種不前不後處世態度的體現。
◎采取“跟跑”策略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不前不後隻是說在同事之中、在利益與榮譽麵前,不過分張揚自己,不踩著別人的肩膀向上攀登。不前不後隻是一種過程,但從結果——自己的前途與事業而言,則必須是在他人的前頭,必須從同事之中脫穎而出。到那時,其情勢將不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而是“眾星捧月”、“眾望所歸”。這正是恰當地把握不前不後分寸為自己的事業贏得人緣與機緣。
我們在觀看一場馬拉鬆比賽時,通常會看到在前半程跑在最前麵的人反而不容易奪到金牌,而跑在第二位置或稍後一點的隊員卻在更多的時候奪取了桂冠,而位置太靠後的落伍者也同樣與冠軍無緣。這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競爭和相處何其相似,人生的奮進過程其實就是一次馬拉鬆比賽,隻有恰到好處地保持不前不後的位置,把握不前不後的分寸,才有可能獲得更多的成功。要知道,在這場比賽中,人們要看的不是過程,而是最後的結果。
有能不逞真英雄
一個人若無能,那就是庸人。所以,人有才能並不是一件壞事。對於不少人來說,有能不逞如同“衣錦夜行”,實在心有不甘。然而,能若是被用來去逞,則易釀成大禍。能力猶如刀之鋒芒,而你就像一個擁有利刃的刀,若經常抽刀出鞘卻無斬獲,即使不去傷別人樹敵、不想害自己受傷,也會導致寶刀變鈍。
那麼,一個人是否就應該將能力深藏呢?否也。利刃最大的價值是出鞘後殺敵斬將,能力的鋒芒若永久深藏,與沒有能力的庸人又有什麼差別?
因此,我們說能力要露,但不能“逞”。在適當的時候與適當的場合顯露出自己的能力,讓周圍的人看到意氣風發的你、能力超卓的你,你便會贏得來自周圍人的信任與信服,並擁有更多發展的機會。特別是身處在這個高效率、快節奏、強競爭的社會,你若是一直默默無聞,很快就會被貼上庸才的標簽而得不到重用。至於什麼“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認識,那是過去式了;你三年不鳴,單位如果沒有把你炒魷魚就不錯了,就算照顧你,把把你放在一個平庸低級的崗位——一個狹窄的舞台,你又能如何去演出一場一鳴驚人的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