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巧綴《千字文》
《千字文》出自南朝才子周興嗣手。周興嗣(?—521),字思纂,南梁陳郡項(今河南項城)人。祖上曾任漢太子老師,家學素養厚重,本人更是以文學知名當時,深得梁武帝蕭衍賞識,授官員外散騎侍郎,奉命編纂國史,著有文集百餘卷。
《千字文》原是周興嗣奉詔編綴的一篇命題文字,篇名為《次韻王羲之書千字》。《梁書》於其雖有記載,但過簡略,好在宋人《太平廣記》敘述尚詳,為我們保存下來了《千字文》成書情況:據說《千字文》傳出後,世人初始一片疑惑,搞不清為什麼周文竟是早其一百多年的東晉書聖王羲之所書寫?
原來梁武帝為了教諸王學習書法,讓人在王羲之遺墨書跡中拓出一千個不相重複的字,寫在紙片上,因零碎雜亂沒有次序,於是召周興嗣說:“你才思敏捷,可用此千字給我編一篇韻文出來。”不料周興嗣僅用一個晚上就編好了,隻是他的兩鬢也在一夜之間都花白了。
《千字文》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頭,用被指定的無一重複的一千個單字,條理貫通、敘事有序地吟詠了關於天文、博物、社會、曆史、倫理、教育等包羅萬象的諸方麵知識,且結構嚴簡,文采飛揚,對仗工整,協韻流暢,令人歎服稱絕。其既可識字、學書、習文,又可增廣見聞,兼能啟蒙儒家倫理思想,成為我國曆史上綜合性蒙學讀物的開山之作,對後代如《蒙求》、《三字經》、《龍文鞭影》、《弟子規》等一係列蒙書的編寫體例和內容影響深刻。
《千字文》自隋代開始大為流行。南朝陳末至隋初,王羲之七世孫書法家智永和尚為滿足時人需求,曾臨摹了《千字文》八百冊散發贈友,江南各個寺院也都保留了一本,對《千字文》的廣為流傳功不可沒。到清代《千字文》已成為流傳最廣、最久的蒙學課本,幾乎長幼鹹知,以致文書編卷都采用天、地、玄、黃……來排列類分。清初學者顧炎武稱讚《千字文》“不獨以文傳,而又以其巧傳”,道出了其傳世經久的緣故。周興嗣《千字文》後,唐《梵語千字文》,宋《敘古千字文》、《續千文》、《重續千文》,元《稽古千文》,明《廣易千文》、《正字千文》,清《訓蒙千字文》、《續千字文》等模仿續貂之作紛紛問世,雖無一能與周文媲美抗衡,但卻可以窺見周文影響的非同一般。
李逸安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