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入則孝出則悌(1 / 2)

【題解】

“孝悌”是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基礎。《論語·學而》第二章記載了孔門弟子中與曾子齊名的有子(名若)對孝悌的詮釋。有子認為一個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人,很少會“犯上作亂”,因此孝悌是“為仁之本”。封建時代統治者推崇孝悌,主旨在“不犯上”,不犯上就可以避免發生奪位篡權之事,封建統治就能鞏固延續。普通民眾看重的則是其倫理親情和德行操守,所謂“百善孝為先”,人人孝悌,自然家庭和睦,社會和諧。試想一個連生身父母同胞手足都不愛不敬的人,又怎麼可能愛國愛民呢?

對青少年子弟而言,孝悌的品德培養,就是從日常生活身邊小事做起。當然時代不同,舊有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規範與我們今天可能會有所差異,需要我們與時俱進重新解讀。譬如本段中“親有疾,藥先嚐”這節,就可理解為當父母患病時,子女就當問醫問藥,貼心照料。而父母不幸亡故,也不必更不可能照搬封建禮法去“守喪三年”,甚至為此改變自己的生活起居,天天愁雲滿麵悲傷哭泣。因為努力工作,樂觀生活,是父母對兒女的一生期待;而實現父母生前的期許,才是對父母的真正盡孝和最大回報。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譯文】

聽到父母呼喚,回答不能遲緩;父母指派差遣,快做不能偷懶。

父母諄諄教導,應當恭敬聆聽;父母批評責備,必須接受順從。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麵,居有常,業無變。

【注釋】

冬則溫:冬天用自己身體先為父母把被窩溫暖。

凊:凉。這句說夏天替父母把床鋪扇凉。

省:探問,請安。

定:定省,子女早晚問候父母。這裏專指昏定,即晚間服侍父母就寢。《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告:告知。

反:同“返”,指返家。麵:當麵向父母稟報平安,讓父母放心。

常:保持常規,不改變。

業:職業,做事。無變:沒有改變。指在外做事有規律、合規矩,不隨意改變,以免父母擔憂。

【譯文】

冬天為親暖被,夏天把床扇凉,早起問候父母,黃昏要道晚安。

外出必須相告,回家當麵稟報,按時起居工作,不能隨意調換。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注釋】

苟:如果。

子道:子女應當做的。虧:欠缺。

【譯文】

事情即使不大,不可擅作主張,如果任性而為,有失子女本分。

雖然東西很小,不能據為己有,假如私自匿藏,會讓父母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注釋】

力:盡力。具:準備,置辦。

謹:指嚴肅恭敬的態度。去:除去。

貽:遺留。這裏指帶給。

【譯文】

父母雙親喜好,竭力為其辦到;父母厭惡之事,盡心盡力除掉。

身體受到損傷,會讓父母擔憂;品德若有汙點,連累父母蒙羞。

親愛我,孝何難?

親惡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

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複諫,

號泣隨,撻無怨。

【注釋】

諫:直言規勸。更:改變。

怡:和悅。

柔: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