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從自己有利方麵下手(1 / 2)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孫子兵法·勢篇》

善於指揮打仗的將帥,他的主導思想應放在依靠、運用、把握和創造有利於自己取勝的形勢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將吏,因此他就能從全局態勢的發展變化出發,選擇適於擔當重任的人才,從而使自己取得決定全局勝利的主動權。這是孫子對領導藝術所做的一個高度精辟的概括和論述。

《孫子兵法·勢篇》,勢是什麼呢?主要是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孫子說,這種勢就像可以漂起石頭的激流,就像一觸即發的拉滿的弓弩,就像圓石從千仞高山上滾下,有一種不可抵擋的力量。用這種力量打擊敵人,就能夠以一當十,所向無敵。這就是所謂的“勢”!利用態勢,奪取勝利,是孫子軍事思想體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形勢比人強,尤其是在戰爭中,有利的態勢往往能決定戰爭的勝負,因此孫子極力提倡應創造有利於自己一方的態勢。怎樣造成這種勢呢?首先,要給自己創造條件,使本身具有戰勝敵人的強大力量。其次,要“擇人而任勢”。選擇熟知軍事、知人善任的將帥,指揮士兵作戰靈活自如,並且善於用假象迷惑敵人,用小利調動敵人,引誘敵人陷入圈套,然後用伏兵狠狠地打擊敵人。

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總是從自己創造的有利作戰態勢中去追求勝利,而不苛求部屬以苦戰取勝,所以他能夠選擇智能之才去利用和創造破敵的有利態勢。將帥的根本職責不在於衝鋒陷陣,更不是命令士兵死打硬拚,而在於運籌帷幄,通過調兵遣將,造成一種有利的作戰態勢,出奇製勝地打擊敵人,即所謂“擇人而任勢”,這是孫武對將帥職能的最佳概括。

三國時期曹操就是一個知人善用的人:

東漢末年,曹操和孫權對江淮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七月,曹操率領10萬大軍南征孫權,但並沒有得到多少便宜,十月從合肥返回。他留下將軍張遼、樂進、李典帶領7000多兵馬屯守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領軍隊征伐漢中的張魯,他已經估計到,在他出兵定漢中的時候,孫權會乘機奪取江淮。因此,在出兵前,曹操交給駐守在合肥的護軍薛悌一封密信,信封上寫著:“賊至乃發”。意思是,孫權帶兵來攻擊就打開此信。果不其然,在曹操出兵後不久,孫權乘機出兵10萬包圍了合肥。一場大戰迫在眉睫。

孫權帶領大將呂蒙、蔣欽、淩統、甘寧等,兵多將廣,聲勢浩大,向合肥圍攏過來。屯守在合肥的三位將軍和護軍麵臨來勢洶洶的敵人,自知寡不敵眾。那麼,如何能守住合肥?他們想起了曹操的密信,就一起開啟密信。信中說:“如果孫權前來侵犯,張將軍、李將軍帶領士兵出城迎敵作戰;樂將軍守城,護軍不得參與戰鬥。”各位將領對此信的計策都有所疑惑,拿不定主意。

而且,當時三位將軍相互之間不和睦,張遼恐怕他們不聽從命令,遂激奮地說:“曹公出兵遠征在漢中,等待他的救兵來到這裏,敵人一定早就攻破我們了。曹公信中這是在指示我們:在敵人還沒有將我們完全包圍起來的時候,應主動出擊迎戰,殺他個下馬威,折折敵人的盛勢銳氣,以此來安撫我軍士兵守城的決心,然後合肥才可以固守。我們是成功還是失敗,就在此一戰,各位將軍還有什麼可懷疑的?”李典也憤然地說:“這是國家大事,就看您的計策怎麼樣安排了,我難道會因私人的恩怨而忘掉公事嗎?”於是,在大敵之前,曹操的幾位主要將領空前團結,堅定了一致抗敵決心。

當天夜裏,張遼招募能勇敢隨他殺敵的士兵,總共招募到800人,組成敢死隊,殺死數十頭牛犒賞他們,準備明天大戰一場。

第二天一早,張遼穿上鎧甲,拿著長戟,率領勇士們衝入吳軍陣中。他自己殺死了幾十個敵人,並斬殺了敵方的兩位將官。張遼高呼著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衝,幾乎衝到了孫權的麵前。孫權大驚,吳軍眾將在曹兵的猛打下都懵了,不知如何應敵,就紛紛退到附近處的高地上,用長戟自守。張遼高聲叫陣,要孫權下來決戰,孫權卻不敢應戰。吳軍見張遼所帶領的士兵並不多,就紛紛向前將他們包圍起來。張遼勇氣倍增,左衝右殺,向前猛烈砍殺,衝開了吳軍的包圍,與跟在自己身邊的將士幾十人一起衝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