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我威,奪彼氣,出奇以勝,是虛聲以致實用也。處弱道也。
--《兵經百篇·張篇》
這是弱者的戰法,用顯示威力來震撼敵人,這是常用的辦法。特別是在沒有力量的情況下,尤其要故意虛張聲勢;不打算行動的時候,則故意要裝作行動的樣子;力量不足時,則故意顯示力量有餘,或故布假象以疑惑敵人。
用顯示威力來震撼敵人,這是常用的辦法。特別是在沒力量的情況下,尤其要故意虛張聲勢;以威嚇敵人。不打算行動的時候,故意要裝作行動的樣子;以牽製敵人。力量不足時,則故意顯示力量有,或故布假象以疑惑敵人。
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對敵作戰,要用“多設旌旗,倍增火灶”的辦法,偽裝成強大的樣子,使敵人無法判斷我軍的虛實、強弱之勢,因而也就不敢輕易同我交戰。這樣,我軍就可安全撤退,遠離危險。
這說明了,兵力的強弱,是可以用“示形”之法偽裝的。軍事實踐的經驗表明,戰爭不但是實力的較量,同時也是智慧的競賽。在一定物質力量的基礎上,要打敗敵人,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指導的能動作用,在運用智謀上勝敵一籌。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內容的“示形”方法,以達到欺騙敵人、迷惑敵人乃至戰勝敵人之目的,這在中國古代戰爭中是經常被采用的一種有效戰法。
《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巧用空城計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在這個故事中,諸葛亮麵對不利的局麵,大開城門,使來到的司馬懿不敢進城,認為附近定有伏兵,急忙退兵數十裏。諸葛亮以弱示強,化危為安。具體情況是這樣的:
諸葛亮派魏延率領各路兵馬東進,攻打司馬懿,隻留下萬人駐守陽平。司馬懿率20萬人與諸葛亮對抗,與魏延軍錯開了道路,毫無阻擋地直逼諸葛亮駐地陽平。司馬懿軍隊距陽平隻有60裏了,探馬報告說,諸葛亮在城中,兵少力弱。諸葛亮也知道司馬懿很快就打到陽平,魏延率領的大部隊相距已遠,救援已來不及了。守城將士驚慌失措,諸葛亮卻表現得從容不迫,命令軍隊偃旗息鼓,不準隨便出帳營,又令人大開城門,叫幾個老頭兒在街上打掃。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十分謹慎穩重,此時見城中毫無聲響,疑有伏兵,便帶領大軍離開了陽平。後來,司馬懿知道諸葛亮這次擺的是個空城計,非常後悔。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過令尹成功運用空城計的戰例。
公元前666年,楚文王去世,王後息媯是一位傾國傾城的美人,楚文王的弟弟公子元想討好嫂嫂,得到美人的歡心,在息媯寢宮附近的館舍中日夜歌舞,奏靡靡之音。息媯知道公子元的用意,感歎道:“我的丈夫文王,不問軍事,未曾向國外揚威,致使聲望日下。阿叔身為令尹,不奮發圖強,重振國威,卻沉醉於靡靡之音中,真令人擔心!”息媯的話傳到公子元耳朵裏,公子元想炫耀一下楚國的武力,討好嫂嫂,決定派軍隊出去打幾個勝仗。於是,他率領大軍去攻打鄰邦鄭國。
鄭國兵力遠不及楚國。麵對來勢洶洶的侵略軍,鄭文公驚惶失措,急忙召集禦前緊急會議,商討對策。會上,有的人認為鄭國不是楚國對手,隻有跟楚國納款講和。少壯派世子華則主張跟楚國硬拚。隻有叔詹沉思不語。鄭文公征求叔詹的意見,叔詹不慌不忙地說:以前,楚國出兵,從未有這次這麼大規模,據我所知,公子元這次出兵,不過是討好他的嫂嫂,沒有什麼政治目的。楚兵若來,老臣自有退兵之計。
不久,楚軍先頭部隊越過市郊,直指鄭國都城。叔詹下令軍隊統統埋伏在城內,大開城門,街上商店照常做買賣,百姓來來往往,熙熙攘攘,秩序井然,毫無緊張氣氛,楚軍先行官見到這番情景,大大出乎意料,料定城中早有防備,是在故意誘敵深入,先行官滿腹狐疑,不敢貿然殺進,下令就地紮營,等候主帥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