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艙內航天服技術含量高(1 / 1)

航天服是航天員必備的個人防護救生裝備。航天服分為兩種,一種是艙內航天服,另一種是艙外航天服。我們這裏主要介紹一下艙內航天服。艙內航天服顧名思義就是航天員在艙內穿的航天服。我國研製的航天服屬於軟式結構、低壓力的航天服。航天服上有壓力顯示和壓力自動安全裝置,在加壓的條件下,航天員可以用手操作控製。在飛船座艙發射泄漏、壓力突然降低的時候,航天員要及時穿上艙內航天服,接通艙內與之配套的供氧係統,服裝內就會立即充壓供氧,並能提供一定的溫度保障以及通信功能,保證航天員在飛船發生故障的時候能夠安全返回。航天員在正常航行時一般是在飛船上升和下降時穿上,防止航天員在發射或者返回的過程中受傷。艙內航天服的結構設計主要是考慮飛船在返回著陸時采用座艙軟著陸模式,因此,艙內航天服就采用頭與軀幹肢體服裝連為一體的“軟式”類型結構和開放式通風供氧方式,它是由壓力服裝、頭盔與手套、應急供氧和通風管路等組成的。下麵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艙內航天服吧!

(1)壓力服裝

壓力服裝是由軀幹肢體服、壓力表、壓力調節器及頸部防水隔膜構成的。其中軀幹肢體服與頭盔盔殼是由氣密層和限製層構成的,具有可操作性能,可以用來維持服裝的氣密、承受服裝壓力、保持人體形態不變;在航天服的左前臂安置了壓力表,用來提示航天員服裝內的壓力。在座艙壓力正常的情況下,航天員穿著服裝,關閉麵窗進行呼吸時,可能呼吸到外麵的空氣。壓力調節器是在飛船壓力應急的條件下,控製艙內航天服內規定的絕對壓力。在常壓情況下可以通過手動來關閉或者對服裝進行加壓,來檢查服裝的氣密性。當服裝的壓力超出了固定的壓力,服裝就會自動放氣。在壓力服裝的研製過程中,氣密性是最為關鍵的一環,在工作壓力下,總漏氣量≤1升/分鍾。

(2)頭盔和手套

航天員在航天飛行中所佩戴的頭盔,不僅可以隔音、隔熱、防碰撞,還具備減震效果好、重量輕的特性。頭盔是軟盔殼,與壓力服裝連為一體,緊貼在航天員頭盔盔殼裏麵的是通風襯墊,具有隔熱和消聲的作用。頭盔麵部的麵窗是為了給航天員提供良好的視野,便於讓航天員觀看飛船內外的景象。為了擴大麵窗左右的視野,增加麵部盔腔空間,提高麵窗防霧效果和觀察的舒適度。航天員佩戴的手套由壓力手套、腕部斷接器和舒適手套構成,可以隨意摘取。

(3)應急供氧通風組件

通風組件的結構為管道式結構,氣體可以通過軟管經風量分配盤進入到服裝中,風量會按照比例送到頭部和四肢末端,流經周身各處之後,彙流到腹部,最後經壓力分配器流出服裝。應急供氧通風組件可以在船艙壓力應急的時候為頭盔提供氧氣,保證航天員的供氧、頸部通風散熱、消除或者稀釋呼出氣體排出的水分及二氧化碳。

(4)通信頭戴

通信頭戴顧名思義就是用來通信的對講機,可以讓航天員在飛船發射、軌道壓力應急和返回過程中保持通話,還可以保護航天員的聽覺器官免受噪聲危害。

(5)內衣、工作服

航天員內衣是貼身穿的服裝,內衣具備吸汗,調節人體皮膚溫度和調節內衣的空氣層溫、濕度,讓皮膚處於良好的生理功能的作用。

(6)艙內工作服

艙內工作服是航天員在飛船進入軌道之後,脫去艙內航天服後穿的服裝。這套服裝采用連身式或分身式長袖服形式,連身式的艙內工作服款式與連身式的內衣基本一樣,為立領、鬆緊腰的設計。分身式艙內工作服由夾克衫和褲子組成。

逸聞趣事

世界上第一個使用航天服裝備的人

世界上第一個使用航天服裝備的人是美國的冒險家威利·波斯特。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他曾經駕駛“溫尼妹號”單座機在橫向穿越北美大陸的飛行挑戰中,將飛機上升到同溫層。當時波斯特身上特別穿了高空飛行壓力服,就是用發動機的供壓裝置送出的空氣壓吹起來的氣囊。這是航天服的雛形。

科學之窗

艙內航天服為女航天員改良

艙內航天服是航天員在遇到緊急情況時,用於維護生命的一個重要設備,那麼它除了要維持壓力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緊急情況下,讓航天員依然能夠順利地完成必要的操作,所以它的適體性要求很高。艙內航天服必須要適體,對航天員的四肢尤其是對上肢的適應性要求非常高,因為這將影響到航天員在穿上之後能不能順利操作的重要問題,如果不能完成必要的操作將會給航天任務帶來很多麻煩。而我國在解決了男航天員航天服的適體問題之後,又專門為女性航天員的艙內航天服進行了改良。這次改良主要針對上肢以及手套進行,因為上肢如果出現了加壓以後脫離肢體的現象,將會影響到女航天員的任務,而且女航天員的手比較纖細,如果用原來的手套操作就會顯得十分笨重,我國針對女航天員手型專門製模,研製出了女航天員專用的手套,來供女航天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