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收入與支出不同,而不同的人生階段收入與支出也不相同,因此,我們必須從全局出發,運用理財來平衡時間上的收支差距,滿足不同階段的生活需求。作為個人投資者,首當其衝是要了解自身的投資需求和投資目標。因此個人理財首先弄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再去想如何實現自己的財富夢。
初入職場者理財:慢慢積累資金
對於剛踏入社會、初入職場的人來說最大的尷尬就是無財可理,因此增加收入就是此階段的重點。不過在工作的初始階段,理財可以起到輔助作用,絕不可輕視。開源節流,重視保險的保障功能,是這個時期的關鍵。
張能瑜大學畢業進入一家國有企業工作,企業效益連年增長,張能瑜的收入也水漲船高不斷增加。目前,他的年收入約為3萬元,單位的福利保障齊全,他酷愛戶外運動,基本上每月工資沒有剩餘,單身生活過得不亦樂乎。
半年前,張能瑜結識了一位女友,日常開銷急速增加,甚至出現了透支現象。這種工作和生活狀態持續了大半年時間。由於生活缺少規律,張能瑜又突發腸炎,住院花了一大筆錢。雖然醫療保險報銷了一部分,但他還是隱隱地感到,需要時自己的財務狀況做一個合理規劃才能有備無患,尤其是要增加社保之外的保險。
張能瑜的個人狀況是目前許多年輕人的代表。初入職場者處在一個事業的起步階段,個人成長空間很大,沒有節餘,也沒有負債,要建立危機意識。
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意氣風發,對生活和事業充滿熱情和向往,也缺乏生活和理財的經驗,消費方式和類型比較分散和感性,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是首要的。要開源節流,有計劃地儲蓄需要一段時間改變以往隨心所欲的生活方式,為今後的成家立業規劃。
初入職場的年輕人由於個人的風險意識較弱,也沒有更多的家庭壓力,每月應有固定的儲蓄金額以備不時之需。
意外風險也是要考慮的,建議個人買保險要投入的保費是年收入的15%左右,用於購買繳費金額較少、保障額度較高、保險期在退休之前的定期壽險,並可以運用較長的繳費期化解繳費的壓力,從而達到有計劃儲蓄和規避存在的意外風險的目的。
按照行業產品的綜合表現,本金+收益+分紅的保險投資是比較安全的,可以購買養老保險、重大疾病保險等,以保障規避在人生的青壯年階段的風險。
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在未來幾年的頭等大事就是成家立業,雖然也許目前沒有經濟壓力,但是結婚買房仍將是下一階段年輕人理財的首要任務。對於這個目標,以目前我國個人普遍的收入水平來說,對許多收入不高的年輕人雖然很難實現,但這將是他們接下來一段時間奮鬥的目標。
馬軍在一家廣告創意會司,已經一年多了,月收入4000元。公司有三險一金。雖然沒有理財的經驗,但他對理財很感興趣,記錄自己每月詳細開銷,每月除去房租水電衣食住行,能存款500元左右,工作了一年,一共攢了5000多元存款。馬軍有女朋友,近幾年考慮買房。
不斷上漲的物價讓馬軍感到壓力很大,馬軍知道作為一個理對新手,由於資金不多,不知道從何著手。
對於參加工作不久的馬軍,在今後人生當中有幾件大事要考慮,需要大筆的支出:一是購買房子準備結婚;二是生兒育女的子女教育經費;三是養老計劃。為了到時候有足夠的資金應付這幾樁大額的支出,需要未雨綢繆,盡早學會理財。
像馬軍這樣收入不高、節餘不多但又有理財需求的職場新人,走好理財的第一步尤為重要。從馬軍的情況來看,有儲蓄意識,並且養成了記賬習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記賬的好處是能夠了解自己的消費結構,把必要支出與不必要支出做到心裏有數,日後盡可能減少不必要支出,很多錢自然而然就攢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