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安安心心當債主,債券市場沒有楊白勞(2)(1 / 3)

3.公司的經營風險

在持券期內,若發債企業由於經營管理不善和債務狀況等原因造成企業的聲譽和資信程度下降也會影響二級市場債券的價格,從而給投資者造成損失。

4.時間風險

債券期限的長短對風險是不起作用的,但由於期限較長,市場不可預測的時間就多,而愈臨近兌換期,持券人心理感覺就越踏實。所以在市場上,對於利率水平相近的債券,期限長的其價格也就要低一些。

5.流動風險

指投資者將債券變現的可能性。市場上的債券種類繁多,所以也就有冷熱債券之分。對於一些熱銷債券,其成交量周轉率都會很大。相反一些冷門債券,有可能很長時間都無人問津,根本無法成交,實際上是有行無市,流動性極差,變現能力較差。如果持券人非要變現,就隻有大幅度折價,從而造成損失。

6.違約風險

違約風險是指發債公司不能完全按期履行付息還本的義務,它與發債企業的經營狀況和信譽有關。當企業經營虧損時,它便難以支付債券利息;而當償債年份企業盈利不足或資金周轉困難時,企業就難以按期還本。需要說明的是,企業違約與破產不同,發生違約時,債權人與債務人可以達成延期支付本息的協議,持券人的收益可以在未來協議期內獲得。而企業破產時則要對發債公司進行清理,按照法律程序償還持券人的債務,持券人將遭受部分甚至全部損失。

案例

1、老人安度晚年,選“國債”有錢有閑

楊承七是一名退休人員,略有積蓄。2003年,當他看見別人在股市賺了不少錢,也跟著心癢癢的,並決定踏入股票市場,他認為,雖然投資股票的風險較大,但是收益卻非常高,可以用有限的資金,去掙取最多的收益,為自己的晚年生活獲得保障,於是,他便將自己的一部分積蓄投入了股市。

在楊承七進入股市的同時,也考慮到了規避風險,於是,他又買了些記賬式國債,並且,每每遇到銀行發行國債的時候,他都會購買一些,漸漸地,他手中的國債竟然比股票還要多,但也正有因為如此,在2007年股市大跌之時,他才能獲得了20%的高收益,而他投入的10萬元資金,現在已經變成了12萬元,更讓他倍感欣喜的是,自己債券賬戶裏的資金還在持續增長。

對此,楊承七得出了一個結論:“股市的高收益雖然讓人心動,可其高風險卻能在一夜之間顛覆人的財富,而國債雖然增長得慢些,但卻比較踏實,非常適合我這種退休的老人,選來選去,還是國債最好、省心!”從那以後,楊承七便專心投入到了國債市場,2011年,他已經從國債中獲得了5萬多的純利潤!

作為承受風險較弱的老年投資者,起伏不定的股票顯然不適合他們,唯有收益穩健的國債或者有專家幫忙的基金,才是他們的明智之選,每一種理財工具都有固定的投資人群,若我們冒然闖入,隻會血本無歸!除此之外,財商也是理財成功的關鍵因素,對於任何一位投資者來說,理財知識的不斷豐富,就是收益增長的一個重要保障。

2、在一買一賣之間,從武兩萬到武百萬

1988年,辭職在家的武大定看中了債券這塊市場,他一大早就在北京開市的第一個交易日,用手中的2萬元購買了三年期的國庫券,當時的銀行利率是5.4%,三年期國庫券的年利率就超過了15%,隨著下午購買債券的人逐漸增加,該債券的價格迅速上漲,此時,武大定趕緊拋售。

僅僅半天的時間,在一買一賣之間,武大定就賺到了以前一年的工資——800元,興奮之餘的他又開始突發奇想:如果104元的國庫券買回來,再以112元拋售,不就又可以賺上一筆了嗎?當時,全國隻有8個城市開放了國庫券交易,因為國庫券行情屬於國家機密,隻有當地的黨報才能報道本地的行情。

為了打聽其他城市的債券行情,武大定迅速前往上海圖書館,翻查全國各地的黨報,最終查到了安徽合肥當日的國庫券開盤價為94元,而收盤價隻有98元,而黑龍江的國庫券也隻有80多元,於是,武大定日夜兼程地去了合肥和黑龍江,他以低價買入國債,然後再帶回上海以高價賣給銀行,從中賺取差價利潤,他投入的2萬元本錢,很快就這樣變成了2.2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