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故鄉的陳留(1 / 3)

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

當我回家過年的時候,不少朋友和親戚無事圍坐在一起閑聊。就會有比較老成一點的人來這樣詢問我。

如果說一個人有很多方麵的話,我知道的曹操,是一個憤青。甚至當時還不能算是一個奮青(發奮圖強的青年)。但是我後來知道的曹操,逐漸的成為了一個成熟的君主。

故事,要從我第一次到陳留城說起。

黃巾之亂剛剛平定,但是盜匪依然不少。官府的力量卻不見有多麼的見效。經常說匪亂已平,卻要出門的時候,還被旁人告知有鄰居剛剛在某處被襲擊過,要小心。這種讓人提心吊膽的生活,讓我真是覺得不舒服。

但是家裏人來信說,要我一定要回家。既然父母有叮囑,回去還是必須的。畢竟百善孝為先。父母讓孩子回家,就算路上有一些盜匪,也必須試一試。

不過路上居然很順利。官道上見到了不少人。大家甚至相當融洽的互相打招呼。黃巾之亂的時候很多人都必須雇傭保鏢甚至等待官軍過路的時候跟隨的膽怯情景,已經見不到了。

黃巾之亂到底是怎麼回事情。隻是聽說有一些地方大旱,官府卻缺乏救濟,因此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這種情緒造反。雖然大家對朝廷的不作為有點不滿,但是公開發表這種言論的人有被官差捉起來的。大家隻好把不屑掩藏在心裏。有的時候我甚至恨不得像我的朋友那樣在街上大喊一聲,天太黑了!一個要道路以目的社會,怎能不說是黑暗呢?但是可惜的是,我的那位朋友不久就進了牢房,大家隻好湊錢賄賂官員把他搞出來。這位老兄出來的時候麵黃肌瘦,非常感謝。後來我又見到了他,居然和我去了同一座城市,陳留。

陳留,是一個可以留住人才的地方。我的朋友是如此,我也是如此。

如果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對知識分子的尊重,是一個民族興旺的必備條件之一。******的失敗,首要之處就在於他無法像孫中山和廖仲愷一樣抓住知識分子的心。而陳留,卻是一個朝廷都無法容納的奮青們都願意去的地方,因為那裏可以留得住我們這樣希望社會光明,國家興旺的年輕的知識分子。也就是後代人們稱呼的儒生。

作為儒生,孝行也是考驗當時知識分子的道德標準之一。所以雖然大家說還有危險,但是既然父母有信,就還是要回去的,隻是路上小心一點,大不了回來再等一陣子好了。

隻走大道,專找白天人多的時候,天還沒黑就住宿,這樣我多走了差不多三天多的時間,終於到達了陳留。父母見到我以後居然還好一通埋怨,說估計你隻有七天的行程,結果居然走了十天才到,妹妹的婚禮都沒趕上。

我當時趕到一種代溝。

代溝這個詞彙是現在才有的。古代的人其實更多的是用年齡上的隔閡來形容這個情況。

戰爭讓交通不便,生命和趕路到底哪個重要?父母還以為我是在給自己偷懶貪玩找借口,憤憤不平的指責我。我說了好長時間。他們居然還托人去打聽,確信我說的話確實沒錯了,才對我說了對不起。

唉。和平,這樣的社會,算的上是和平社會嗎?身邊的煩惱,就是來自於這種半和平半紛爭的怪胎一樣的社會。

呆了幾天,少不得是去對我親愛的妹妹和從小就認識的妹夫賠禮道歉。妹妹倒是對我這個許久不見的哥哥的到來感到很高興,她也希望我能在家照顧父母,成家立業。畢竟她已經是別家的人了,所以家裏隻有我一人來照顧父母。這種祈盼的心情,我能理解。

那個時候可不像現在有公交車,有養老院等等。多生孩子,養兒防老。女兒終究會是別家的,所以兒子出去見了世麵,就差不多該回家了。

所以四處轉了轉以後,我就開始尋思著找工作的事情。

流露出這個念頭的時候有人就提議說你應該去一些儒生經常聚集的地方顯露自己的學問,這樣才有機會謀取更有前途的工作。

當時儒生經常彙集的地方就是學館。當時的民風淳樸,儒生們彙集商談事情,都是比較文雅的。不像後來血脈混雜了以後,不少人把粗暴和無恥帶進了學館,儒家的風氣不再是禮賢下士之風了。

我到各個學館走了走,先聽,再說一些。因為我四處遊學,見到過不少有學問的人談話,所以見解比較廣博。我的談話果然引發了一些儒生甚至是有學問的人的重視。那個時候的儒家風氣還好,大家彼此之間對年齡和出身並不計較。隻要你有真實的才學,說出來讓大家覺得有意思,就有機會露臉。

我的見解果然開始引發一些人的關注。對政治和對學問等多方麵的想法和思考,早已在過去和眾多儒生的交談和學習中得到了鍛煉。所以當有人嚴肅的對我提問的時候,我覺得我的回答還算得體。大家開始熟悉我,也開始關注我。

這就是知識分子的求職道路。必須學會銷售自己。古往今來,莫不如此。伯樂識馬,那大多也是市場上的馬。所以不給自己亮明標簽,經得住大家審視的眼光,那麼以後謀求出路,就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

不過我沒想到,曹操居然自己會上門來見我。

第二章第一次見麵

那天在學館裏麵聽了一些大家的議論以後,肚子餓了,就打道回府。心中暗自佩服一些儒生的辯論毅力。我曾經見到過有人幾天不吃不喝一定要和大家辯論下去的,這種人的執著確實讓人感到佩服。

但是辯論的勁頭和搞學問的勁頭是兩回事情。因為有的時候辯論的思路隻是重複先人的說法。不論是在以前還是現在,順應社會潮流,有符合現實的主張,都是吃香的。

我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否吃香,但是肯定是被人注意到了。

這個人,就是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