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誰偷走了我們的安全感(4)(1 / 3)

第四章 沒有二百萬,難做中國人

一切關於“偉大中國故事”的討論與炫耀,都無法擺脫這樣一個事實:我們已經變成一個精神空洞的國家,對物質的追求可以短暫地給我們的生活賦予意義,但從長遠看,我們需要一些根本的東西。

——許知遠

本章主要觀點導讀

體育實力是不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普通人很難判斷也不關心,但是中國體育精英與普通民眾之間的差距,卻很容易被大家所感知,社會貧富差距亦是如此。

二百萬對於目前的一線城市來說,很大程度上僅僅是一個定居的門檻。

90後剛走出社會,80後還在奮鬥的路上,希望是他們前進的動力。然而現在時常冷不丁地拋出一個個“天文”數字,直接扼殺了他們對未來的憧憬。

“職業小三”等種種不健康的社會現象與社會經濟的畸形發展密不可分。

麵對社會財富的急劇膨脹,普通民眾更是表現出了對財富罕見的饑渴感。

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共奪得38金27銀23銅,僅次於美國,排在金牌榜和獎牌榜第二位。中國選手打破6項世界紀錄和6項奧運會紀錄,這是中國代表團在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這一個個的傲人成績,就能證明中國人的整體身體素質真的很優秀了嗎?實際上暴露出的問題,會讓你大吃一驚。

新華社記者楊明在2010年亞運會的那篇《一騎絕塵引發的思考》中,援引官方數據指出,在金牌第一的同時:“目前中國有1.6億人患高血壓、1.6億人患高血脂,有2億人超重或肥胖;城市裏,每5個孩子就有1個小胖墩兒,高中生85%以上的學生是小四眼兒;和日本孩子比,我們的中學生在身體素質多項數據上差很多;我們參加運動的體育人口隻有28%,人均體育設施在世界上排百名開外……”最後的結論是:“在亞洲,我們的體育人口和體育設施人均比絕對排不進前10名,就在中國競技體育取得輝煌成就的這20年中,中國人的體質正在明顯滑坡!”

這就是現今中國體育的現實:體育精英們在世界上更高、更快、更強的同時,普通民眾卻連提袋大米上層樓都要氣喘籲籲。

在倫敦奧運會後,《焦點訪談》有一期《奧運啟示錄》,裏麵提出一個觀點,體育實力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體育實力是不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普通人很難判斷也不關心,但是中國體育精英與普通民眾之間的差距卻很容易被大家所感知,社會貧富差距亦是如此。

2012年年中,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稱,中國家庭資產平均為121.69萬元,城市家庭平均為247.60萬元;中國家庭自有住房擁有率為89.68%,遠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甚至高過美國和日本;城市首套房平均收益率在300%以上;2011年中國城市戶均擁有住房為1.22套……這份報告出爐後,網友們紛紛驚呼,自己拖了大家的後腿!更有人無奈地表示,自己“被平均”了!“8090”更是悲觀地認為,生活在城市裏如果說自己沒有兩百萬家產,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中國人。但參與調查的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堅稱,調查的數據是可靠、可信的。

其實,網友大可不必對這些駭人聽聞的數字大驚小怪,“8090”更不必耿耿於懷,這些隻是統計學數據而已,與你沒有半毛錢關係。普通人的個體真實感受,才是對這個國家的最好描述,比那些抽象的統計數字和誇張的媒體報道要生動和貼切得多。

美國統計專家達萊爾·哈夫的傳世之作《統計數字會撒謊》就揭露了統計數字背後的種種奧秘。書中指出,就平均數而言,在統計學裏就有寬泛的含義。“當一個家夥希望用數據影響公眾觀點,或者向其他人推銷廣告版麵,平均數便是一個經常被使用的伎倆,雖然偶爾是出於無心,但更多的時候是明知故犯。所以,當你被告知某個數是平均數時,除非能說出它的具體種類——均值、中位數還是眾數,否則你對它的具體含義仍知之甚少。”在希望數值較大時使用均值,數值相對較小時利用中位數,還可以利用眾數——所有待統計的數序列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通常情況下,單憑一個平均數來描述事物過於簡單,難起作用,不管這個平均數是均值還是中位數,也不管平均數的具體類型是否已知。”另外,調查所選取的樣本往往也會有所偏差。這又讓我想起一個經典的老笑話,比爾·蓋茨走進一家咖啡館,平均起來咖啡館裏的所有人都是千萬富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