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80後夠苦了,90後還更慘?
一代人的標誌是時尚:但曆史的內容不僅是服裝和行話。一個時代的人們不是擔起屬於他們時代的變革的重負,便是在它的壓力之下死於荒野。
——哈羅德·羅森堡
本章主要觀點導讀
1990年出生的孩子把自己往80後身上扯,多少也有一種同命相連的親切感和仰望“聖鬥士”的崇敬感。
從2002年第一批80後步入社會開始,權力的壁壘在逐步地築高、夯實、加厚,越來越厚重、越來越密實,生存環境是急轉直下,一年不如一年,留給後一年初入社會的年輕人的機會越來越少,環境越來越惡劣。
在房子這個問題上,80後晚一年出生的人總比早一年出生的覺悟要早,但是到了85後就幾乎沒什麼機會了。
大部分90後隻能把買房當作理想去奮鬥終生了。
90後的愛情觀:容易上癮,但隻是身體的事情,與心無關。
90後對於愛情的態度看上去玩世不恭,實際上是不自信和對他人缺乏信任的表現,是愛低能的表現。
90後最是害怕雲端裏的東西,一切以此來對他們進行教育和批評的行為都是徒勞。
早熟畢竟是扭曲而羸弱的,容易凋零。
公司新入職的員工裏來了90後,我懷著好奇與他們交流。本以為他們如媒體和網絡上說的那麼自我意識膨脹、非主流,但從他們的穿著來看並無太多特別,就是普通年輕人的打扮。當我問他們是不是90後時,一個男孩略帶靦腆認真地告訴我,他出生於1990年,和1989年出生的人沒什麼兩樣。他刻意回避了“90後”這一稱呼。作為第一批打入其他年齡段的90後,他們這種謹慎和低調著實令我意外。
確實,一個1989年出生的人和1990年出生的人是很難看出其中的區別的。雖然媒體上一直有把1988年、1989年出生的叫作“泛90後”的說法,但奇怪的是,1989年生的人總會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劃到80後的陣營中去,而把90後撇得老遠。記得蔣方舟寫過一篇文章《90後死於板結》,這位1989年10月底出生的天才少女就特意地強調了自己80後的身份,還用了較為誇張的描述將自己與90後劃清界限:“我之前總是被前輩打量,等到90後長大到足以成為一個詞時,我立刻用銀簪在自己身後劃了一條大河波浪寬,忙不迭地跳到河岸,站在雙手環胸的那一排老朽裏,對彼岸的90後表示出好奇、不解、不滿,其中也有一些怵然的敬畏和深切的憐憫。”
可見如今的“90後”並不是一個什麼好詞,是被妖魔化的群體,人們往往隻要能跟它撇清關係就會毫不猶豫地“揮劍斬斷”。我很理解他們的做法,人天然地會選擇向上看,而初入社會,不管是1989年出生也好,還是1990年出生的也罷,他們當然願意與比他們早出道的80後為伍。而早期的90後第一次告別90後群體,要與90前的人相處,撕下“90後”的標簽可以說對融入社會大有好處。同時,我也相信,這些成長於互聯網普及期的孩子,已經深刻地看到了這樣一個事實:權勢構成的強大壁壘已經橫亙在他們麵前,阻擋住他們的人生夢想。80後是被這種強大壁壘阻礙的第一代人,他們把自己往80後身上扯,多少也有一種同命相連的親切感和仰望“聖鬥士”的崇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