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全球嬰兒的公民訴求(5)(1 / 3)

第二十二章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現代化”

田野與樹木沒有給我一點教益,而城市的人們卻賜給我頗多的教益。

——蘇格拉底

本章主要觀點導讀

看不見的城市比看得見的城市更可貴。

現代化並不應停留在外表,而應有關內核與實質。

保證當下高效的秘訣,就是在背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製度。

過程必須建立在設定目標的前提下,倘若沒有目標,過程便毫無意義。

在北京“721”特大暴雨事件發生後的第3天,7月24日,香港迎來了13年一遇的特大台風韋森特。香港氣象台掛起久違的十號風球①,整座城市進入一級戒備狀態。那一夜,我沒有睡覺,親身去感受十號風球的威力。大風把窗戶吹得“啪啪”作響,雨水則見縫插針地流進房間裏。在一夜的狂風暴雨過後,第二天早上,我如常去上班。路上,我看見除了路旁有些樹倒了之外,所有的交通——地鐵、巴士、小巴、的士……全都照常運營。在路上,幾乎沒大片積水。香港的城市排水係統,好得叫人拍案叫絕。即便這樣,香港的一些民間團體還向政府投訴,質疑政府在植樹時,是否對台風防禦考慮不足,以致有這麼多樹被風吹倒。一座城市,除了靠政府的糾錯能力外,還要靠民間的糾錯力量,才能雙管齊下、盡量保證萬無一失。

從外表上看,擁有鳥巢、水立方、央視大樓等現代建築的北京,在現代化方麵絲毫不輸於香港,甚至由於有798這樣的藝術區,北京在某種程度上比香港更加國際化。但是,表麵的現代化與國際化並不代表真正的現代化與國際化。在北京大雨之後,很多落伍之處才凸顯出來。傳聞發現北京的一些地下排水係統,用的甚至還是明朝時的“古董”。“國際化大都市”的外表下,“看不見的城市”才是是否國際化、現代化的關鍵所在。安然無事的狀態下,任何成就都不值得高興。隻有在危急時刻,才能顯示出城市的能力。

北京的大雨過後,法國文豪雨果的一句名言,一時間成為網上熱議的話題。雨果說:“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為什麼這樣說呢?

歐洲在過去很長時間裏,都飽受傳染病之苦。歐洲的人口每增長到一定的數量,就會爆發一次大麵積的傳染病,使人口銳減。而傳染病盛行的原因之一,就是“水”的問題。一下雨,或者平時產生的生活廢水、淤水、積水無處排,就會滋生細菌。所以,傳染病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後來,歐洲人終於找到了辦法,那就是修建下水道,把髒水隔絕在地表以下。始建於1854年的巴黎下水道,全長約2347千米,是世界上最長、最完善、最現代化的下水道。現在,巴黎的下水道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旅遊景點。中國的許多官員經常出國考察,是不是也可以考慮多去巴黎下水道這樣的地方看看呢?

台灣地區著名作家龍應台說得沒錯:“檢驗一座城市或一個國家是不是夠現代化,一場大雨足矣……或許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還沒有心力去發展下水道;高樓大廈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你要等一場大雨才看出真麵目來。”

其實,能夠讓一座城市現出真麵目的遠不止下水道。如果你能夠留心觀察,而且又去過很多不同的地方,那麼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會告訴你,中國的城市在有些方麵其實離現代化、國際化還很遠。

如果你常去機場的話,會發現中國的機場在硬件設施上已經很完善、很先進,建築和設計都很用心。我曾問一個英國朋友的意見,她覺得上海比倫敦看上去現代多了。但是你去廁所看看,就會發現很多值得深思之處:放廁紙的塑料桶有,但卻沒有廁紙;放紙巾的鐵桶有,但卻沒有紙巾;放洗手液的罐子有,但卻沒有洗手液。更有些時候,連牆上的幹手機也不運轉,更不要說那麼富麗堂皇的機場,廁所還常常彌漫著臭氣。這在歐美、日本等地,都是無法想象的。

按照我淺薄的觀點來看,要麼別裝這些東西(你大可說為了環保,所以我們不提供廁紙,希望如廁者自備)。但是既然要裝,就要確保它們是有效運轉的,而不是一個作為擺設的空架子,騙人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