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附錄 那些海外的中國“8090”(1)(1 / 3)

王曉鵬(南非)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全球化來襲,越來越多的“8090”走出國門,到世界各地留學或工作。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早已是中國留學生的天下,俄羅斯、南非、巴西、印度等地也四處可見華人的身影,甚至在今天仍高舉社會主義旗幟的古巴、朝鮮、越南、老撾等國也會看到不少中國“8090”的麵孔。

毋庸置疑,生活在國外的“8090”絕大多數都是愛國的。這種情感,當你真真切切生活在國外、看到外媒無端指責中國時,特別能夠體會到。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傳遞遇阻時,挺身而出保護聖火的基本都是“8090”的年輕麵孔。

很多出國留學的“8090”,都希望通過在海外“鍍金”,回國後找到一份體麵的工作,並希望把在國外學到的先進技術或理念等帶回中國。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海歸目前的處境比國內剛畢業的“屌絲”們更為尷尬:國內某留學中介機構2011年年底發布的《海歸就業率調查報告》顯示,海歸起薪一般在3000元左右。許多受訪海歸表示,現在進入世界500強和國內科研機構以及大型國企的難度越來越大,他們對於薪金的要求也趨於理性。事實上,月薪3000還算高的,有的海歸留學期間花去家裏五六十萬,回國後月薪1200;有的海歸更慘,回國後直接就變成了“海帶”。

而在十幾年前,海歸曾是高收入的代名詞,那時的海歸動輒年薪50萬、100萬。正是這“鍍金”之後的高薪,吸引著工薪階層的家長們勒緊褲腰帶、省吃儉用送子女到海外深造。而如今,海歸儼然成了破落戶的代名詞兒,很多單位在招聘時寧可用國內全日製本科畢業生。給出原因很簡單:我們單位廟太小。

對此,不少海歸感歎說:早知淪落到今天的地步,當初還不如不出國。不出國的話,大學畢業後找個工作,通過積累經驗或許到今天還能拿到不錯的薪水,再加上省下的幾十萬元留學費用,到現在怎麼也能貸款買套房子,過上有房有車的生活。現在倒好,回國後還需要父母支援,可真的變成了“屌絲”中的極品!

與少數“富二代”和“官二代”不同,大多數的留學生身後沒有巨額財富支持,沒有父母安排好的前程,隻能靠自身努力躋身社會,希望對辛苦攢錢供其出國的父母有一個交代。但如今他們的投入和產出根本不成正比,中國高房價和低工資的現實,讓歸還是不歸變成了一道艱難的選擇題。

相信很多在國外生活過的“8090”,都對“國外好山好水好寂寞,國內好髒好亂好快活”有著深刻的體會。回國吧,受不了國內的空氣汙染、有毒食品和高房價、低收入;不回國吧,總感覺外國的月亮再圓也是人家的,遠離了祖國就沒有了歸屬感。

在這個悲催的時代,在海外留學的“8090”的“全球嬰兒”們就變成了“杯具”,在歸與不歸中繼續徘徊……

第二十四章 海外“8090”之現狀:依舊“Made in China”

我在這裏成長生活

理想被現實猛烈的撕扯

當我離開這裏回頭看看

我才發現原來我很愛國

——艾敬《Made in China》

本章主要觀點導讀

正是因為層出不窮的造假事件,中國人被冠以“擅長造假、熱衷造假”的惡名,海外“8090”也生活在屢遭質疑的尷尬當中。

在南非,不少年輕的“8090”開豪車、住豪宅,自然也就讓南非人產生了中國年輕人都很富的看法,也就出現了針對他們的搶劫、謀殺等惡性案件。

外國年輕人眼中的中國“8090”後:勤奮刻苦、民族自尊心很強。

中國年輕人很有向心力,但有時缺乏基本禮儀;韓國年輕人很有凝聚力,但缺乏對他者的包容性;日本年輕人做事嚴謹,但缺乏爆發力。

在國外,一說起“Made in China”,幾乎所有人都會立即想起兩個概念:血汗代工廠和山寨電子產品,外加穿幾天就會掉底的鞋子和廉價的衣服等。

“Made in China”不僅僅被用來形容中國產品,一些老外也用來形容中國年輕一代隻會照搬照抄、複製粘貼,缺乏創新精神和個性、沒什麼動手能力。

自2000年年初開始的十年,是中國高速發展的十年:國力突飛猛進,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國民購買能力持續攀升。國力雖然日漸強大,中國在海外的名聲卻依舊未見好轉。2008年林妙可假唱事件曝光後,《紐約時報》等各大媒體紛紛聚焦中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能殘忍到讓一個隻因長相不如林妙可的孩子站在幕後,去替長相相對完美的林假唱呢?

與此同時,大量“中國製造”的假冒偽劣產品銷往海外,大量學曆造假的小留學生走出國門,大量“野雞大學”畢業的海歸名人被撕下麵皮……

正是因為這些層出不窮的造假事件,中國人被冠以“擅長造假、熱衷造假”的惡名,海外“8090”也生活在屢遭質疑的尷尬當中。

我的一位朋友,1985年出生的小陳,在南非申請工作簽證時被拒簽,拒簽原因竟然是:SAQA(南非學力認證)是假的。讓小陳鬱悶的是,他的SAQA明明是自己從南非教育部下屬的學曆認證機構SAQA辦公室親自申請的,但現在卻被移民局懷疑是假的。後來我陪小陳去移民局上訴,移民官讓他出具申請SAQA時的發票、回執單等原始證據,在確認文件是真的後,竟然振振有詞地說:“你們中國人個個都自稱是中國著名大學畢業的,誰知道有幾個是真的呢?”

更為“杯具”的是,南非教育部下屬的SAQA辦公室,從2011年下半年起,要求持有中國大陸護照的人在申請學曆認證時,必須先將材料寄到中國教育部下屬的某認證機構做認證,在中國權威部門確認材料是真的後,南非SAQA辦公室才給辦理南非的同等學力認證。要知道,在南非享受該“特殊待遇”的隻有中國大陸人;來自其他國家的外國人,隻要持有效證件原件和翻譯件即可辦理學曆認證,來自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地區的外國人,亦可立即辦理學曆認證。

華人學曆造假層出不窮,早已不是什麼秘密。

2008年11月,共計50名華人學生被英國紐卡斯爾大學集體開除,其中49人來自中國大陸、1人來自中國台灣。紐卡斯爾大學發表聲明說,“這些學生的申請文件經過偽造或者成績被篡改”,“偽造文件多是英語語言證書或其他大學頒發的文憑,偽造質量非常高,以至於招生部門無法通過常規的檢查發現”。

2007年4月,5名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被加拿大安大略省大多倫多地區約克市警方拘捕,5名留學生經營“造假工廠”已達數年,非法所得以百萬加元計算,調查人員在他們的電腦內查獲700G容量的記憶卡,當中儲存大量犯罪證據,他們的客戶多數都是中國留學生。

2012年7月,279名中國留學生的申請材料被新西蘭移民局發現涉嫌造假,如果情況屬實,這些留學生可能麵臨“被遣返”命運。據新西蘭《先驅報》報道,新西蘭移民局近期對來自中國的1800份留學申請材料進行隨機調查時發現,超過15%的申請存在假學曆、假銀行證明等情況。

在國外,學曆造假一旦被查出,是要付出慘痛代價的。2002年,美國前奧委會主席桑德拉·鮑爾文因謊稱從科羅拉多大學獲得學士學位而被迫辭職;2006年,韓國前副總理金秉準因論文涉嫌抄襲而被迫下台;2007年,以色列前旅遊部長埃斯特裏娜·諾特曼因偽造學曆遭刑事指控;2011年,德國前國防部長古藤貝格因博士論文抄襲被迫辭職;2012年,匈牙利前總統施密特·帕爾因博士論文抄襲而被迫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