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欣賞課教材內容設計(1 / 3)

高中音樂欣賞課教材內容設計

一、實驗背景

我國在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過程中,堅持開設了音樂課,把它作為對小學及初中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渠道。1997年11月19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就“在高等院校提倡交響樂問題”與首都音樂家進行了深入商討後,建議在高等院校“補上這門課”。在教育部的直接參與下,從1998年9月起,全國高等院校開設音樂欣賞課。

在這種新形勢下,作為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銜接橋梁的高中教育,為實現培養跨世紀人才的目標,加強學生音樂方麵的修養,就成為“現代社會的需要”。高中階段開設的音樂欣賞課,也因此成為一項令人關注和亟待落實的教學任務。

根據課程計劃,1997年9月,原國家教委在天津、江西、山西等省市進行了高中音樂課的試驗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有關單位相繼出版了高中音樂欣賞教材。在教材的編寫和試驗過程中,有許多值得總結的經驗,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需要探討的問題。本文就高中音樂欣賞課教材內容設計問題和人教版教材的編寫特點談一些看法。

二、實驗內容

(一)教學內容設計的基本原則

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是與社會的發展狀況相適應的,它反映了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要求,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製約。

現階段我國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培養麵向世界、麵向未來、麵向現代化的跨世紀人才,它是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指導性原則。高中音樂欣賞課內容的設計,首先應當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的總體目標相一致。

藝術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物質現實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客觀存在著的世界的主觀映象,它能折射出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曆史上積累下來的浩如煙海的音樂作品,在思想內涵方麵存在著千差萬別。選擇那些內容健康、格調高雅、積極向上的作品作為教學內容,對高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選材上,要注意把握教學內容的思想性。

高中音樂欣賞教學內容的設計,要符合高中階段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既要與初中階段有相應的統一,又要有較大的突破。現行音樂教學大綱確立的教學目的中強調:“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感受、體驗、鑒賞音樂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這是高中音樂欣賞教學內容設計的指導原則。

高中音樂欣賞教材內容的編寫,要符合高中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高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學生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是學生體驗社會、感受人生的關鍵時期。因此,教材的編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內容安排上要注意遵循科學性原則。

音樂教育屬於美育範疇,審美教育中的一般性原則,如形象性、情感性、差異性、創造性等,在音樂教育中應有明確的體現。同時,高中音樂欣賞教材內容的編寫,還必須考慮音樂藝術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力求突出藝術性。

(二)教學內容設計的基本範疇

根據教學大綱的規定,高中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內容概括為音樂理論基礎知識、題材與體裁、曆史風格與流派、音樂美學基礎幾個方麵。

(1)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由物體振動所產生的聲波,具有高低、強弱、長短和音色四種物理屬性。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除了具備這些最基本的物理屬性外,還有其特殊的表現要素,如旋律、節奏、和聲、織體、調式、調性、節拍、速度、力度、演奏(唱)法等。這些表現要素屬於音樂基本理論中記譜法範疇,它們不同於其他的藝術手段,有其相對獨立、完善的體係。掌握音樂理論基礎知識是學生準確認識音樂、理解音樂、欣賞音樂的前提。與義務教育相比,高中學生將不再僅僅局限於對音樂基礎知識的簡單認識上,對審美對象也不應停留在簡單原始的聽覺感應上,而是要力圖做到能利用已有的知識主動分析作品,從而使音樂欣賞成為一種全方位的積極活動,使音樂成為一種認識世界的工具,成為情感體驗與交流的通道。

(2)題材與體裁題材與體裁是指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音樂所能展示的題材內容非常廣泛:《梁山伯與祝英台》描繪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1812年序曲》敘述了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曆史事件;《納西一奇》反映了地域風土人情;《江河水》抒發了人們內心各種複雜的感受;《命運交響曲》探尋了生命的哲理;等等。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它對社會生活的揭示有獨到之處。它既可以塑造鮮活生動的藝術形象,也能傳達出普通語言難以表現的非具象的東西。有些無標題音樂,如器樂奏鳴曲、幻想曲等,留給人的想像空間非常開闊。在那些按邏輯順序展開的音符裏,往往蘊藏著深刻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