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化視唱教學實驗探索
一、實驗背景
“多樣化視唱教學”可以給學生們增加更多的感性知識及藝術感受,同時,也可以引起學生對技能性甚強的視唱教學的興趣。它有一個最大的前提,因材料豐富多彩,就時時能給學生以“新鮮”的感覺,從而擺脫了視唱課枯燥乏味的境地。它不但適用於小學及中學,也適用於成人的音樂業餘學校作為基礎學科來施用。
二、實驗內容
“多樣化視唱教學”主要體現在視唱教學的形式和豐實的視唱教材之中。在形式上說,雖然它依然以視唱曲譜為中心,但也在每一單元的中途或末尾,插入了“無音名視唱”、“多聲部視唱”、“見譜唱詞”的形式,以及有“透明化織體伴奏視唱曲”的內容,使基礎識譜技能與實用相結合。在視唱材料的編排上說,遵循“循序漸進”、“以中為主”的原則,同時,在教材之中滲透進多種節拍、多種調式、多種節奏、多種移宮方式、多種力度速度臨時變化、多種曲趣、多種基礎曲式、多種潤腔方式,還包括多種伴奏織體的感受等等。使學生們在大量中國民族音調的接觸中,在感性上得到感受,並在隨時有新鮮的情況上得到美的滋潤。
“多樣化視唱教學”的教學方法,其最大原則是每視唱一曲,並不緊接著連續作原曲重複視唱,即使唱錯幾音或一時還不能靈敏反應出全部音調時,也不作第三次原曲重複。這種教學方法是在大量的材料作視唱鍛煉下,逐步地把學生訓練成反應極靈敏的人。另一方麵,這種教學方法以微弱的聲音作輕聲視唱,使學生養成既能聽到他人(或伴奏)的聲音,又能聽到自己聲音的習慣,除此以外,又以自己的足尖及手指的無聲動作來點拍,並看教師指揮,使手、足、耳、眼、呼吸等能同時養成既反應靈敏又協調的習慣。
關鍵是要編出一套相當豐富多彩的《視唱教材》,根據我們實驗,這套教材有幾個特點:
(一)從淺漸深、循序漸進,每曲適合小學三四年級起至初中學生的音域,以適應教學。每一視唱曲必須注有明確的吸氣記號(V)。
(二)有中外古今兼收並蓄的,但應以中國民族為主的特點。內中中國的材料,又有各民族的典型風格的音調,在漢族部分更應有不同地區的風格,使孩子們從小即在民族音樂的熏陶下成長。至於內中外國的材料,也應包含不同品種,使能把耳域擴大,見識增多,在感性上認識到音樂世界是多彩的。
(三)在曲趣上應包含抒情的、激昂慷慨的、詼諧的、述事的、豪放的、婉約的、輕鬆愉快的等等,使孩子們在不同曲趣的感性接觸中,培養豐實的感情及氣質。
(四)從五聲音階三音列開始,逐步擴大到四音列,而至包含五聲音階諸音。之後逐步用下四度移宮方式擴大至上四度移宮、大二度移宮……。然後再進入到自然七聲音階,並擴大至含有井4或b7的兩種七聲音階,徹底改變幾十年來全以西洋七聲音階大調起步的框格。但也要有適量的西洋七聲大小調的短曲插入。這是符合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特點的,匈牙利科達伊也這樣提倡,即先從五聲開始。同時,我們也不能排斥西洋音樂,因為西洋音樂在近幾百年的蓬勃發展中,已成為人類共同的藝術財富了。甚至,還可加入日本的民族調式樂曲(半音五聲音階,如《櫻花》等),因為這種調式在我國古代也曾有過。
(五)從徵調式入門,然後逐步擴展至羽調式、商調式、宮調式,這是因為中國民間音樂絕大部分是五聲或七聲徵調式的。要認識到我國八十多年來中小學唱歌教材中絕大多數是西洋七聲調大式,這是導致教材歌曲單一化的根本原因。因為音調及旋法是依附於調式的,中國是多調式民族,對不同調式,旋法就大不相同,這也是避免音調單一化的一種方法,使孩子們能得到更多的音樂風格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