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堂教學類型的巧妙運用實驗(1 / 1)

音樂課堂教學類型的巧妙運用實驗

一、實驗背景

課堂教學,是我國當前最基本的教學形式。隻要有課堂教學活動存在,課堂教學的類型就必然要顯現出來。而課堂教學的類型是否適應教學活動,則直接地影響著教學質量的優劣。

從教學活動的各種關係上看,如果說教師是實施教育的主體、學生是接受教育的主體、教材是教學之中介的話,那麼,課堂教學類型則是教學的載體。離開了這個載體,課堂教學還有什麼實際意義?

二、實驗內容

由此可見,選擇恰當的教學類型是老師不可忽略的一個問題。

決定音樂課堂教學類型的因素頗多。其中主要因素有下述幾項:

(一)教學任務的因素

音樂教學的任務是:向學生傳授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技巧,培養音樂能力(特別是音樂審美能力),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並完善他們的個性。在實現教育教學目的的漫長教學活動中,教學任務是變化著的,因而教學類型也隨之發生變化。傳授音樂知識,可能是新授課或複習課;傳授音樂技能,可能是練習課;培養音樂能力,可能是藝術實踐課;培養音樂審美能力,可能是欣賞課或討論課……一句話,音樂教學任務是決定教學類型的首要因素。

(二)教學內容的因素

教學內容有項目上的差別,有項目多少的差別,有難易的差別,還有教材量上的差別。這一切,都要求上課方式要有所不同。例如:歌曲教材要求上唱歌課;欣賞教材要求上欣賞課。這是項目的差別決定的。隻有器樂練習的內容,可上練習課;既有器樂練習內容,又有節奏訓練和視唱練耳內容,就要將幾項內容混合在一起上。這是項目多少的差別決定的。欣賞《1812年序曲》,教材量大,難度也大,要上單純的欣賞課;欣賞《遊擊隊歌》,教材量少,難度也不大,可將欣賞與唱歌結合在一起上課。這是教材量及其難易程度所決定的。可見教學內容也會對課堂教學類型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三)學生年齡特點的因素

學生因生理發育、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學習興趣等因素的成熟程度不同而形成各自的年齡特點。一般地說,各種年齡的學生都有著本年齡段的共性特點。教學中切不可忽視這一點。例如: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其特點是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也不易持久。因此,課堂教學類型要新穎生動、活潑而有變化,要避免那種單調而無變化的教學類型。初中學生多處於變聲期,要適當地減少唱歌課,增加器樂課、欣賞課、創作課等。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強、想象能力豐富、知識結構較完善、自控能力也比較強,單一的課型便相對地多了一些。諸如此類的現象,是由於學生年齡特點的差別所決定的。

(四)所需教學時間的因素

基於教材項目、容量、難易上的差異,往往導致所需要的教學時間也大不相同。教材項目少、容量大、又比較難的,所需要的教學時間才,其教學類型往往單一。相反,教材項目多、容量小、又比較容易,所需要的教學時間短,其教學類型往往混合多變。

看起來,課堂教學的類型很多。而歸納起來,也隻是兩大類。即:單一課和綜合課。

單一課是在一節課內完成一項教學任務的課。在單一課中,如果從教學內容上細分,還可分為:“唱歌課”、“器樂課”、“創作課”、“欣賞課”、“視唱練耳課”、“基本樂理課”等。如果從教學方法上細分,還可分為傳授知識的“新授課”,鞏固知識的“複習課”,培養技能技巧的“練習課”,檢查知識、技能技巧的“考查課”或“考試課”等。

由於單一課的內容單純而集中,可以使學生獲得鮮明的、相對完整的知識和技能,具有集中解決某些問題的優點。但是,單一課容易使學生感到單調、平淡,注意力不易集中,更不易持久。因此,老師要盡量在教學方法上做到生動活潑、靈活多變,以彌補單一課所存在的不足。

綜合課也叫“混合課”。它是將幾項教學任務合理安排並有機地結合起來的課型。綜合課往往以某項教學內容為主而兼及其他。如:以唱歌為主,兼及樂理、視唱,係“綜合型唱歌課”;以演奏樂器為主,兼及欣賞的,叫作“綜合型器樂課”;以欣賞音樂作品為主,兼及樂理知識、音樂常識的,叫作“綜合型音樂欣賞課”……

綜合課的優點是機動靈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適應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此,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較為廣泛地應用。但是,也應警惕重點不突出、教學過程浮光掠影、教學效果不紮實的現象產生。

三、實驗效果

總之,音樂教師必須掌握選擇課堂教學類型的規律。隻有這樣,才有可能使課堂教學類型恰到好處地為音樂教學服務,也才有可能為音樂普及教育事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