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唱歌教學中要恰當地使用伴奏
如果把優美的歌聲比作鮮花的話,那恰如其分的伴奏就可比作是綠色的葉片。二者交相輝映,形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鮮花雖美,全賴綠葉的扶持;歌聲雖好,也需伴奏的烘托。可見,恰當地使用伴奏是很重要的。
在唱歌教學中,伴奏的作用究竟有哪些呢?
首先,由於伴奏樂器的音域寬廣、音色豐富多彩、音響效果強烈,可以增添歌聲的藝術感染力。特別是伴奏可以加強歌曲的旋律感、增強其節奏性、充實其感情,因而使歌曲的藝術魅力更加強烈。這種藝術效果,不僅在聲樂表演藝術中存在,在中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也同樣存在。
其次,由於伴奏常常與歌聲形成珠聯璧合的藝術效果,從而使學生在演唱時產生強烈的新鮮感。這種感覺,一方麵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麵也會鼓舞他們的演唱情緒。所以,伴奏有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作用。
再其次,伴奏樂器的旋律、節奏、和聲、織體……都會對學生的聽覺感受能力、聽覺記憶能力、歌唱控製能力、表演能力、欣賞能力等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伴奏也可以起到培養學生音樂能力的作用。
在唱歌教學中,如何恰當地使用伴奏呢?
應當根據教學目的、教學過程的具體環節及學生掌握歌曲的完善程度來確定使用哪一類的伴奏。一般會有以下三類情況:
一、在引入新課階段,老師常常要用有感情的、有藝術表現力的範唱來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時,老師常常使用最富於藝術表現力的伴奏為自己的歌聲伴奏。
在鞏固教學階段,學生業已掌握了歌曲,並且需要用藝術的演唱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享受歌曲的美。這時,老師也常常用最富於藝術魅力的伴奏為學生伴奏。如:
二、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克服難點——解決音準問題、節奏問題等——必須使用伴奏時,老師常常會使用非常簡單的伴奏,甚至使用單旋律作伴奏。如,《遊擊隊歌》中的片斷:
三、當學生初步學會歌曲,需要有所提高而又未能紮實地掌握歌曲的時候,老師常常使用帶旋律的簡易伴奏予以輔助。如:在使用伴奏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曾經有過一個階段,我們在認識上存在著片麵性,以為隻有高難度的伴奏才能在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盲目地追求複雜艱深的演奏技巧,以致忽略了恰當使用伴奏的問題。最終導致自己在教學上走了許多彎路。碰壁之後,使我們認識了下述問題:
一、在唱歌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培養他們的音樂興趣及唱歌能力乃是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為實現這一目標,一切教學手段——包括伴奏在內——都應服務於它。因此,老師的伴奏既不是為學生欣賞的獨奏,更不能是老師炫耀自己演奏技巧的時機。
二、伴奏應該有目的性,也應該講實效。
所謂有目的性,就是老師要明確:使用這個伴奏要解決什麼問題?是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呢?還是要幫助學生克服難點?也就是說,伴奏要有明確的針對性。
所謂講實效,就是要使伴奏真正發揮其作用並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為此,既不能無節製地濫用伴奏,使學生養成依賴性;也不能束手縮腳地不使用伴奏,使學生在需要的時候失去依靠。
三、因為學生的生理條件(童聲、變聲、變聲後期)不同,音域、音區不同,老師在準備伴奏時應多選擇幾個調性,以適應學生唱歌時的需要。如:《遊擊隊歌》就可以用G大調、F大調、E大調、bE大調等調性來準備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