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音樂組織教學(1 / 2)

中學音樂組織教學

一、實驗背景

組織教學能力是教師素質的重要表現之一。教師組織教學能力的強弱,會直接地影響其教學效果。

那麼,組織教學的內涵是什麼呢?

有人認為:“組織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管好學生。”其實,這種觀點隻對了一半。因為,在教學過程中管理好學生,這隻是組織教學工作中有形的一麵。而運用教學規律、科學地處理教材、優選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則是組織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無形的一麵。這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組織教學問題上,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也有人認為:“組織教學工作表現在課堂教學的開端。”即:課堂教學結構的最初階段。毋庸置疑,這看法是對的。但是,它不全麵。因為他們忽視了重要的一點:組織教學應當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當然,也包括課堂教學結構的最初階段在內。

在教學過程中,亟需組織教學工作的有兩大類情況。一類屬於正常情況,另一類屬於非正常情況。

正常情況下,學生有如下幾種表現:

(一)學生情緒不穩定,還沒有進入上課的意境之中。他們或受其他學科的影響、或受課間瑣事的影響。這種情況多發生於上課伊始。

(二)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其主要表現有:為其他事物而凝神(如:想心事、看課外書、做其他學科作業……);為某種好奇的事而東張西望(如:教室外的幹擾、發現同學那兒有好玩的東西……);被某種事物困擾而浮躁不安(如:生病、不舒服、家中有急事、下節課有其他學科考試……)等。

(三)教學內容過難、過易,教學方法呆板,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低落。

上述情況,隻要老師引導得法或有針對性地解決某些問題,學生的注意力會重新集中到正常的學習活動中來。

非正常情況下,學生有如下表現:

(一)學生受社會或家庭的影響,被“讀書無用”、“厭學”等消極思想困擾,在教學過程中表現為嚴重的紀律鬆弛、幹擾教學秩序。

(二)個別學生長期形成不良的習慣,一時難以改正,在課上屢犯同類性質的錯誤。

(三)後進學生集中,形成了“亂班”。

(四)師生關係緊張,學生故意給老師出難題,使教學活動難以進行。

這類情況是一般組織教學工作難以奏效的。有的需要在課下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有的需要執行紀律、整頓班風,有的則需要解決實際矛盾……總之,這是一種更艱苦、更複雜、又必須加以解決的特殊的組織教學工作。(有關這類的工作內容,將在《一頭山羊被牽進教室》一文中談及。)

二、實驗內容

在一般情況下,如何做組織教學工作呢?

(一)製定並認真執行課堂教學常規

建立課堂教學常規的目的,是使學生有明確的是非界限,在行為上有章可循,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課堂常規作為集體紀律,也有統一意誌、統一行動的作用。

課堂教學常規的主要內容有:

1、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做練習,不做與音樂課無關的事情。

2、上課發言要舉手,經老師允許後起立發言。發言後,經老師允許再就座。

3、愛護教學器材及一切公共設施。

4、保持教室內外的清潔衛生。

5、上課時帶齊學習用品(書、筆記本、筆、橡皮、樂器等)。

要堅決執行課堂教學常規。對認真執行課堂常規的學生要表揚、鼓勵;對違犯課堂教學常規的學生要批評教育。這對培養學生自覺遵守紀律、養成良好班風、樹立教師威信,都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