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音樂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1 / 1)

中學音樂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一、實驗背景

在音樂學科中,如何滲透進創造性思維方法,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其關鍵,首先要從多種思維方式的鍛煉及習慣的養成著手,例如,同向思維與逆向思維相結合、發散性思維與收斂性思維相結合、立體性思維的運用、靈感式思維(頓悟)的獲得、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合、常規思維與創造思維的關係、技巧上綜合思維的運用等等。這些思維方式不一定在每一音樂分支學科中都具有,或被全部運用,它們隻能是“時隱時現,時多時少,時快時慢,時有時無”。思維方法不能采取公式化、機械手段來運用。

二、實驗內容

形象思維在音樂學科中應用最為廣泛,因聽樂、奏樂、歌唱、視譜、指揮、作曲、教學……都需要有豐富的生活聯想及藝術想象才能使音樂栩栩如生,更富有表現力及感染力。

即興演奏、即興創作、即興伴奏等音樂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但因各人的能力不同,思維方法不同,其效果又有較大的差別。當然,自我感覺總是良好的。如果能掌握種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或綜合其中幾個運用,可能效果還會更好些,舉例說:

一、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使自己身投其中,並設身處地地來構思,同時又用邏輯思維來隨時矯正(包括時、空、人、情的合理性,結構嚴密性,技巧運用的適度性等)。這是鍛煉藝術想象及生活聯想的好途徑,成品的真實性、生動性、藝術性也會加強。特別是對帶歌詞的歌曲創作,更會因與詩歌的結合,能在詩歌的外在形象、內涵意境的表達、描繪及渲染上,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運用發散性思維及收斂性思維相結合的方法,即在一個特定的擬表現的題材中,運用多種樂彙材料、多種織體、多種節奏形態、多種音色、多種和聲語言、多種形式、多種風格、多種表現手法;甚至可以用不同材料寫成好幾首同題材的樂曲,然後互作比較,再選擇其中自己認為最佳的作為正式成品。這樣,從發散性的種種方案中所選的最佳者,其成功率及質量就會因此而大大提高。最忌者是隻求其一,而不求其二,把自己的思路框在又小又緊的狹窄天地,且自我感覺良好。

三、運用逆向思維的方式,對任何作品都相反地想一想(包括名作或自己認為最滿意的作品),它不是一般優缺點的分析,而是從整體去考慮,可能會使你有新的發現,產生新的問題。但逆向思維必須在肯定優點的基礎上去進行,否則,就會盲目否定一切,這又不切合實際,形成好高騖遠的壞作風。在音樂創作、即興伴奏及演奏中也一樣,要善於肯定自己,又要善於否定自己。

四、立體性思維在創作多聲部樂曲或修改作品時很有用處,在欣賞多聲部樂曲時,也應該有這種思維方法及感知。所謂立體思維即要考慮到每件事物的前因後果及現狀,更應有預見性及充分的估價。具體地說,即要考慮到前後、左右、上下、遠近、正反、內外、虛實、宏微、主次、時空等等關係並加權衡,這是使作品立於不敗之地的良策。另一方麵,還應在形象思維及邏輯思維的結合下,再從各方麵多想想,會使作品及欣賞更為鮮明生動,同時,更會使聲態、動態、形態、色光態、情態等更自然融合。但還須考慮到全麵,又有主次之分,這是需要冷靜地來進行的。

五、靈感思維又稱頓悟,也稱跨越性思維。在創作或即興伴奏時,不會常常為技巧上某一問題的阻礙而停滯不前,往往會在情感的衝擊下,為了表現內容需要,老的技巧得到發展,新的技巧又會頓然而出,這種脫穎而出的現象雖屬“偶然”,但也是必然,是靈感思維的一種體現。

三、實驗效果

音樂學科是鍛煉人們思路敏捷、反應靈敏、判斷力強、想象力豐富、考慮問題全麵等習慣的橋梁。

教人以美,是音樂教育的前提,從中結合創造性教育,使音樂的技能又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