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投資的經驗之談(2 / 3)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博學多才的帝王,卻聰明反被聰明誤。他在位期間,創立了著名的科舉製度,使中國帝製有了世界上最完備和發達的官僚結構;他調動幾百萬民工修建了東都洛陽,開鑿了大運河,使後世王朝盡享漕運之利;他屢次征伐遼東,但卻為自己丟掉江山社稷埋下了伏筆。平心而論,隋煬帝的這些大手筆遺留給後世的都是一筆筆寶貴的財富。然而,作為一個以小農經濟立國的王朝,它是經不起這樣的亂折騰的。修建東都洛陽和大運河,數百萬人耽誤農時,消耗儲備;征伐遼東,百萬大軍上陣遠征,沿途糧草的征集,也極大地消耗了國家財力。更不用說他對付因此而引起的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了。所以隋朝曆二世而滅,是與隋煬帝玩小聰明,把一個國家亂折騰、大折騰分不開的。

“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的這句話,對於曆代稍微明智一點的君主,都是具有指導意義的。當然,我們今天也還沒有資格忘記這句話。

具體到投資而言,我們打理自己的財產,就像一個國君管理國家一樣。小農經濟的國家,財力不很雄厚,經不起亂折騰。散戶投資者的錢財,其實也並不多,也不能因為有點投小聰明就亂折騰、瞎折騰,否則就是自取滅亡。小聰明短期內可能有效,但長期來看,卻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因為小聰藝資明越多,他的破綻也就越多,也就越容易被人抓住軟肋,一術舉擊破。小聰明往往難以成大事。

事實上,在股市中能夠長期獲利的人,都是那些被別人認為愚笨、不聰明的人,他們在牛市中抱著一個好股票或好基金就懶得動了。結果,正是這個笨方法卻讓他們獲利豐厚。

這難道對我們就沒有一點啟示嗎?

所以,在投資的道路上,我們不要耍小聰明,不要學了點技術指標就在股市中亂折騰,如果耍小聰明折騰來折騰去,那麼遲早會把你手中的錢財折騰光。我們要大智若愚,在牛市中抱住一個好股票或好基金就好好養著,堅定持有。這樣長期堅持下來,我們就一定會獲利豐厚。五、不足藏在出色處有一個技藝高超的木匠,他的手藝好到不管是多麼破爛、多麼彎曲的木頭,隻要交給他,他都會化腐朽為神奇,做出一件令人滿意的家具來。而更讓別的木匠羨慕的是,他的修補手藝也令人歎為觀止。不管是門窗、櫃子還是椅子、凳子,斷腿的、缺角的還是有破洞的,隻要交給他,很快就會被他修補好,許多經他手修補的家具,就像是一件做工精細的工藝品。

有一天,他家的椅子壞了,妻子說:“這把椅子的木頭朽得不行了,咱家有現成的木料,幹脆,你重新給咱家做幾把椅子吧。”

他拎起那幾把破椅子說:“有我這手藝,你還愁沒椅子坐?”於是他取來幾根木料,忙了半天,那些原本斷腿的、投爛洞的椅子,就被他一一修好了。他的手藝雖然好,修好的椅子雖然坐著舒服,可是新用的木料和原來椅子的木料新舊不一,且木料的色澤也不一樣,這樣看起來就像一件打了補藝資丁的衣服一樣,外觀很不好看。

椅子用了半年,有的地方又壞了。妻子說:“你有手藝,術咱家又有木料,這次,你幹脆重新做幾把新椅子吧,坐著舒服,又漂亮好看。反正那些木料也沒有什麼用,在牆角裏閑著也是閑著。”171他拎起那些椅子看了看說:“重新做浪費木料,隻用幾根木料,就能修補好,有我這手藝,還是修補修補吧。”他取了幾根木料,忙碌了半天,又將那些缺胳膊少腿的破椅子修補好了。沒過多久,那些修補過的椅子又有許多地方壞了,於是,他又鋸了幾根木料進行修補……幾年過去了,那些椅子又壞了,他再去牆角取木料時,才發現那堆木料已經用完了。妻子埋怨說:“重新做幾把椅子多好,木料新,又漂亮又結實,可你非要一次次修補。家裏沒坐上新椅子不說,還把那堆木料用完了。”

妻子又拉他去看自家的大門,說:“瞧瞧咱家的大門,也是因為你會木工手藝,更擅長木工修補,破一塊地方,你補一塊,破兩塊地方,你補一對。你瞧瞧鄰居的大門,再看看咱家的大門,簡直沒法比。”他踱出院子,看了一眼自家的大門,果然,補得東一塊西一塊,十分難看,而鄰居家的大門,刷著鮮亮的紅漆,又漂亮又氣派。他驀然明白了,自己是一個手藝高超的木匠,所以,自家才沒有一件像模像樣的家具,也才沒有像樣的大門和椅子。

這個故事說明,過於看重自己的長處,往往製造了自己術的缺陷。一個人的不足,常常隱藏在最出色的地方。

其實投資也是這樣。有些人技術好,看盤看得準,幾乎每次上漲和下跌都讓他們給看準了。然而,這些人卻往往在大牛市中都沒有賺到什麼錢。為什麼?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看盤看得準,於是就頻繁地做短線,他們想抓住市場中所有的投資機會,結果卻往往疲於奔命,費力不討好。因為在股市中,即使你做對了90%,但隻要有10%的錯誤,你的損失也會十分慘重。況且股市變幻無常,一旦做錯,心態就容易發生改變,就會導致一錯再錯,終致虧損到無法收拾的地步。

由於這種人最出色的地方就是看盤,所以他看盤越準,其浮躁的心態也就被隱藏得越深。結果就越容易為賺點蠅頭小利而丟掉賺大錢的機會。長此以往,做錯的機會就越大,就像小木匠一樣,手藝越好,就越沒有像樣的家具。

所以我們在投資時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要被自己最擅長、最出色的才能迷住了雙眼,防止走入以出色掩蓋不足的怪圈。這樣,你才有可能在投資市場中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你才有可能成為市場中的佼佼者。

六、投資應克服雜念

小鎮上有個瓜攤,賣瓜的老漢技藝出色,任何一隻瓜,隻要他托在手裏掂一掂,就能一口報出瓜的重量,並且絲毫不差。

一天,附近寺院的方丈帶著小和尚前來買瓜,麵對他們挑揀的幾個香瓜,老漢眯著眼睛說:“一共兩斤六兩。”小和投尚不信,用秤一稱,果真一兩不差。接下來,方丈又挑了一個香瓜,他告訴老漢,若是老漢再能估準那個瓜,他便將隨身帶著的一錠銀子送給老漢。那藝資錠銀子,足有二兩重。老漢爽快地答應了,他小心翼翼地托起瓜,掂了掂後沉術思不語。過了好一會兒,在旁人的一再催促下,老漢才咬著牙說是一斤三兩。用秤一稱,那個瓜分明是一斤五兩。一錠銀子,徹底擾亂了老漢的心神,從而使他難以發揮出自己真正的水平。

其實炒股何嚐又不是如此呢?

常常看到許多股評家講得天花亂墜,看到周圍的一些同事對股票講得頭頭是道,但真正入股市,又有幾個人賺了錢呢?很少。為什麼?這就像賣瓜的老漢一樣,過分地看重了身外之物,結果迷失了自己的本心,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有的人說,我可以不在乎股市的漲跌,不在乎資金的盈虧。是的,那是你不在股市之中。一旦入股市,又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地把握住自己、真正不在乎自己炒股的金錢呢?因為炒股票的錢都是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血汗錢啊,你能輕易地讓它在股市中虧掉嗎?你能真正忘記掉買入價、盈虧點嗎?

話說起來容易,但要真正落實到自己身上,卻實在是太困難了。知易行難,一件事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是十分困難的。

一個置身於股市之外的人可能將股市講得很準,因為他置身事外,所以可以客觀地看待這個市場。而一旦置身其中,由於股市的漲跌事關自身物質利益的得失,那麼他看股市就不會那麼準了。因為心為物役,當自己持有股票時,他就隻投會看到這個股票利好的一麵,看不到利空的一麵或忽略掉利空的一麵,尤其是當別人議論此股利好時容易在心理上接受,議論此股利空時就難以在心理上接受。這樣看問題就不客觀術了,判斷市場的準確率自然也就要大打折扣了。這就是那些自詡看盤很準的人為什麼在股市中常常失敗的根本原因。

所以,要想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我們就要守住本我,拋棄利益得失這些身外之物的困擾,也就是說要置身事外。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要想投資獲勝,你有時還得跳出股市,拋棄一切與自身利益相關的因素,客觀地審視這個市場,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自己的水平,作出正確的判斷,完成自己的投資目標。七、信念是成功之本股市每天都在漲跌,這是十分正常的事。但是,在大盤漲跌的背後,許多人往往會猜測大盤會如何走,這樣,市場的聲音多起來了,投資者的心理也會隨著這些聲音而上下起伏。事實上,股市的漲跌往往在證明,大多數人的看法不一定對,市場往往不會按眾人的意願出牌。所以,與其天天聽消息,影響自己的情緒,還不如什麼也不聽,堅定自己的信念,堅持自己的投資策略為好。這其中,下麵這則寓言就能很好地說明這個道理。

從前,有一群青蛙組織了一場攀爬比賽,比賽的終點是一個非常高的鐵塔的塔頂。一大群青蛙圍著鐵塔看比賽,給比賽的青蛙加油。老實說,群蛙中沒有哪個相信這些小小的青蛙會到達塔頂。投比賽剛開始,一些青蛙就在下麵議論:“這太難了!它們肯定到達不了塔頂!”“它們絕不可能成功的,塔太高了!”

聽到這些,除了一些情緒高漲的青蛙還在往上爬外,一隻接藝資一隻的青蛙開始泄氣了。群蛙繼續高聲喊叫:“沒有誰能爬上塔頂的!”聽到這些,越來越多的青蛙累壞了,退出了比術賽。最後,幾乎所有的青蛙都退出了比賽,隻有一隻,它費了很大的勁,終於成為唯一一隻到達塔頂的勝利者。很自然,其他所有的青蛙都想知道它是怎麼成功的。有一隻青蛙跑上前去問那隻勝利者:“你哪來那麼大的力氣跑完全程?”結果它發現那隻勝利者是個聾子。這個故事的寓意是:永遠不要聽信那些習慣消極悲觀看問題的人,因為他們隻會粉碎你內心最美好的夢想與希望!要牢牢記住你聽到的充滿信心的話語,因為所有你聽到的或讀到的話語都會影響到你的行為。

所以,你要隨時隨地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而且,最重要的是:當有人告訴你,你的夢想不可能成真時,你要變成聾子,對此充耳不聞!要總是想著:我一定能做到!要始終保持堅定的信念,這樣你才能真正獲得成功。

所以,如果你堅信自己的投資策略是正確的、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那麼,你就不要聽信別人的聲音,改變自己的初衷。你要堅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努力實踐,這樣,你才有可能最終達到自己的目標,實現自己的願望。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而是今天聽這個人說的,按照這個人的說法去投資,明天聽那個人說的,按照那個人的說法去投資,形不成自己的投資理念的話,那麼你永遠也無法在投資市場中真正賺到錢,甚至可能會虧損累累。這一點投資者在投資生活投中一定要謹記!

八、要清楚機會的底線

《換個角度愛自己》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