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閱讀課型研究(1 / 2)

中學語文閱讀課型研究

2000年新語文課程的實施,寓示著一個光輝時代的到來。那就是二十年前由極少的幾個人進行的語文“外科手術式”教學改良,逐漸演變成一場自上而下的全國範圍全員參與的課堂教學變革實踐。

變革的目的是,改變語文“差慢費低”的現象,提高閱讀課的效益。上好課,做出較為科學的設計,需要我們研究課型。課型是課堂教學的形態,亦即根據教學需要所劃分的課的類型。選好恰當的課型是搞好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不同,需要相應的不同課型。

當前,國內課型研究如火如荼,可供借鑒者異彩紛呈,大體可作這樣的劃分。按授課內容分為字詞品讀課、句式學用課、精段讀寫課、技能練習課、文學欣賞課型等;按訓練目的則可分為整體感悟課型、語言學用課型、自主閱讀課型、思維訓練課型、探究性學習課;按授課方式分為教讀型和自讀型;按學習進程則可分為新授、複習、練習等課型。可謂成果斐然,蔚為大觀,

當然,既然課程的內容、授課的目的與時俱進,作出了大輻度調整,那麼作為教學形態的課型也不是恒定不變的。它應既有某一階段的穩定性,又要有不斷提高的創新性。這裏,我隻想談談本人的一些課型設計,期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掀動小小的波瀾。

一、授漁型。重點用於對學生良好的閱讀方法和科學的閱讀技能,辨證思維能力的培養。其課型任務是對學生進行閱讀技能訓練和學習方法指導。一個出“彩”的語文教師,不應隻研究教法,而忽略了學生的學法。學法的指導讓學習的效果事半功倍,值得我們思考。

例:某師教《〈論語〉六則》時,在學生充分誦讀和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做了如下的教學設計:讓學生拿出活頁,用10餘分鍾擷取課文內容,做分類筆記。大致有:“作家作品”、成語、文言虛詞、名言警句等。

評:此課的優點在於變單課式筆記為知識板塊式筆記,眉目清晰,知識量大;變學生的“記錄員”身份為分類整理的“操作員”身分,學生的思維方式也有了質的變化;變單一利用材料為多角度利用材料,課文由此升值;培養學生檢索、積累、研究、整理資料的能力,為以後的科研打下基礎;有利於單元小結,綜合複習乃至升學考試的總複習,隻要堅持積累,學習的效果會顯著。

又例:某師教《鴻門宴》第三課時,作了這樣的教學設計:

一、歸納本文知識點

1名詞後帶賓語或補語,往往活用為動詞如“沛公軍霸上”“範增數目項王”。

2不及物動詞後帶賓語往往是使動用法。如“項伯殺人,臣活之”。

3動詞前的名詞直接修飾或限製動詞時單獨作狀語。如“卒廷見相如”。

……

二、評論曆史人物

有人項羽是失敗的英雄,你怎麼看待?

學生大致形成兩種對立的觀點:一是項羽是失敗的英雄;一是項羽能算作英雄。雙方唇槍舌劍,爭論不休,場麵十分熱烈。老師站出來作如此點撥:分析和評價曆史人物,一定要階級地辯證地認識問題。因為不同時代誕生了不同的英雄,不論哪種英雄又不可避免地受到階級時代的限製。由於曆史的限製,項羽即使成功,也會與曆代的起義首領一樣,終會走向封建帝王的軌道。但重要的是他們畢竟動搖或推翻了舊的王朝,更迭了舊的政權,在客觀上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加快了曆史發展的進程,合乎曆史發展的潮流,而凡合乎曆史潮流的行為就是進步的行為、英雄的行為。

評:這節課從兩方麵向學生傳授了方法。一是傳授學習知識的方法,將所觸及的古漢語現象歸類,然後再進行歸納,提煉出規律。二為傳授分析問題的思想武器。哲學上的兩點論、階級論、辯證分析,作為高中學生有所了解,這裏用來解決曆史人物的評價。既增強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的能力,又恰當地讓學生的思維在訓練中實現由單向向多向的認知飛躍。

二、推移型。這類課主要由幾個板塊構成,各板塊間在有機的聯係之中表現出明晰的步驟,能有效解決課堂教學“無序”的問題。這種教學結構易形成教學節奏,能夠比較好地展現課堂中教與學、疏與密、緩與疾、動與靜、輕與重的相互關係,讓課堂波瀾迭起、抑揚有致、教學的清晰性與生動性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例:本人教《我們對於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作了如下嚐試:

1讓學生說說香港回歸時的感受和回顧香港屈辱的近代史,明確國弱受人淩,國弱無外交;

2學生略讀課文,找出思想內容。

3品味外交辭令的語言風格:堅定的原則性和充分的靈活性。

4創設情境,讓學生描摹語體風格,習說化解生活中矛盾的言語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