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高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思考(1 / 2)

在農村高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思考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與時代相適應的新型學習方式,農村高中在推廣研究性學習的實踐過程中,應對這幾個誤區加以思考:1、隨意擴大研究的功能;2、盲目求大研究的課題;3、自主追求研究的自由;4、忽略內容研究的偏狹;5、機械模仿研究的遊戲;6、時尚剪貼研究的成果;7、提煉結題研究的單一。

2000年,教育部基教司製訂的《全日製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明確規定“研究性學習”為“必修”課程,這樣研究性學習作為一個全新的學習方式,現已全麵走進我們的課堂,可是一些學校尤其農村高中的某些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未能考慮到學科的自身特點,對“研究性學習”還缺乏理性的認識,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誤區,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隨意擴大研究的功能

幾十年來,每一次改革多半是建立在對以前教育的嚴厲批判和否定之上,似乎不這樣就不革命似的。久而久之,人們就形成了一種“不破不立”的思維定勢,中國教育的建設總是要從廢墟上重新開始。因此,“研究性學習”方式一出現,人們就認為它將代替以往的學習方式,一棍子把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打入冷宮,把“研究性學習”當作救世主,把它的功能隨意地擴大了。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較多使用的是探索性學習,與以往的“接受式學習”確實有所不同。但是“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引入並不能排斥老師用最簡捷的方式使學生盡快地獲得知識,如高中語文中的一些基礎知識——文學常識、詞語意義、語法等“顯性知識”就沒有必要讓學生去進行什麼探索,更何況時間也不允許什麼都要自己去研究一番。其實,學生在求知求真的過程中是需要思想和情感的相互激蕩,“共同在場”的“接受式學習”還是具有它獨特的魅力的。我們現在之所以引入“研究性學習”並非是要否定“接受式學習”或貶低其功用,而是因為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沒有“研究性學習”應有的位置。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理應回歸事物的本真,讓“研究性學習”和“接受式學習”結伴而行,牽手滲透於我們各學科的教學活動中。

二.盲目求大研究的課題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嶄新的學習方式,它的目標,它的價值追求,它所要滲透的新教育理念都是一樣的。但是,由於不同的年齡層次,不同的知識結構,應有不同的“研究性學習”方向。研究的方向,即問題的提出,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結構、身心特點、生活閱曆、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要使問題最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合理地運用自己的知識儲備,使學生本身求得最有效的學習。

可是,我們有些老師可能是因為理解上的偏差,在“研究性學習”的課題設置時貪大求全,追求轟動效應,但往往事與願違。如某農村高中的高一語文老師就向學生提出“紅樓夢中的人物研究”“唐詩研究”等這樣一些研究課題。這樣的課題對大學中文係本科學生都有可能偏大,何況一個高一學生呢,結果是學生研究來研究去,無從下手,興趣全無。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中一定要注意我們要做的是最有可能實現的,而不是最有價值的。

三.自主追求研究的自由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地探索問題,這是“研究性學習”的特征,也是它的價值所在。

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忽略了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單向地傳授知識,壓抑了學生思維的靈性。“研究性學習”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就是強調把學生視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滿生命的活力。但是中學生正處於心智成長階段,正處於求知階段,還不具備完全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知識結構也並不完善。如果我們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時,為了突出學生的“自主”,完全放手讓學生去做,老師隻做一個旁觀者,那麼這樣單純為追求學生的“自主”而放任自流的研究性學習,最終隻能算是一種最先進的教學方式,表現出一種最落後的教學思想和方法,不能使學生能力得到實質性的提高,那麼這樣的“研究性學習”也隻是流於一種形式罷了。

如某農村高中在《師生關係——永恒的主題》研究性學習彙報課上,有一個學生在彙報中對師生是朋友關係大加讚賞,還提出敢於在教室裏把手搭在老師肩上的同學說成師生關係非常地“鐵”。按理老師對學生這種脫離背景的錯誤結論應及時進行指導糾正。但是由於老師過分尊重學生的“自主”,而放棄了自己應承擔的指導責任,這樣的“研究性學習”其副作用比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我們說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不僅是組織者,而且還要及時了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校正與督促。

四.忽略內容研究的偏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