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研究性學習探微
教育是一種文化傳遞的工具,它的內容和形式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和人才的競爭日益激烈,教育隨之發展和變化的具體體現就是課程改革,而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的教育思路就是研究性學習。新的高中課程計劃的頒布與實施,研究性學習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因此探討和實施研究性學習勢在必行。
一、研究性學習理念的詮釋
研究性學習是一門有著特殊學習方式的課程,它是教育觀、課程觀、教學觀的更新,是學習的革命。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為主,探索性為基礎,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並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和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倡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創造能力。
研究性的學習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研究性學習的過程,體驗科學的態度、科學的規範、科學的思想,體驗與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感覺等。它不同於學法指導,是學法指導的擴展與提升。
所謂的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讀課文中的語文現象、掌握規律、獲取知識,應用有關的知識去探求問題和解決問題。它是既以課題研究為載體的學習方式,也有課文學習過程的研究性學習,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二、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它能啟人心智,開發和拓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它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關係,在這種新型的師生關係中,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的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從傳授者為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也不再隻是作為知識的授受者,被動地聽從教師的指令,而是由被動地接受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究性學習,成為學習上的主人。北京教育學院女博士季蘋說了這樣的一句話:“研究性學習使教育的基本觀念在轉變,過去我們認為知識是由一個個知識點連接起來的,而現在我們看到,知識隻有在熱愛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研究性學習與以往的教學學習目標既有聯係又有區別,它更注重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也正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大力倡導研究性學習,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使我們的教育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是從人的發展的角度考慮而作出的富有時代意義的選擇。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嚐試是實施課程改革的一大舉措,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切實有效的手段。
三、研究性學習的嚐試
1、確定課題
學會選題,確定課題,這是研究性學習的第一步。課題可由教師設計確定也可由學生自己設計確定。教師確定的課題供學生參考,學生可以靈活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來進行研究學習。課題的確定應該注意:
(1)、循序漸進。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確定應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按照人的認識發展規律,從感性認識入手,逐步發展到理性的思辨。剛開始時,課題定得要小一點,淺一點,不要貪大求全,好高鶩遠,如關於語文基礎知識方麵的《正音正字例說》、《成語誤用示例》、《通假字辨析》,語法方麵的《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點》、《文言文的詞類活用》,文學常識方麵的《古代的官製(或兵器、稱謂、禮儀、服飾等)》,表現手法方麵的《〈詩經、氓〉中的比興舉偶》,鑒賞方麵的《古今佳對賞析》、作文方麵的《寫好話題作文之要點》、學法方麵的《如何提高聽課效率》等。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性格差異和知識結構的具體情況來幫助學生選設課題。
(2)、結合教材。課內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和範圍是廣泛的。可以研究一篇課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研究一部文學名著,如《紅樓夢》的人物賞析,可以研究一位作家,如魯迅或巴爾紮克,可以研究一種文學流派,如現代的新月詩派或當代的朦朧詩派,可以研究一本教材,如《語文讀本》試讀……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做到有心。要結合教材幫助學生找到和擬定恰當的研究性課題。如根據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教材擬定的研究性課題“《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形象的社會意義”、“《琵琶行》傑出的音樂描寫藝術”、“李商隱無題詩的藝術魅力”、“蘇軾的曠達人生”、“李清照的詩中情結”、“艾青詩歌的意象特征”、“新時期詩歌研究述略”、“關於舒婷的創作風格與藝術個性”、“走近海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