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主觀題複習
詩歌鑒賞,今年高考設題由客觀題改為主觀題,難度適當加大,以前解題是“你在橋上看風景”,現在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有些同學對此側目而視,其實這隻是話語轉換而已,體現了向鑒賞本體的回歸,屬於“異構同質”,看學生有沒有真體會、真見解。客觀題是“綴情以成文”,你首先要正確把握詩中情,對詩加以內化,再從選項中加以印證,而後作答;主觀題是“披文以入情”,把你對詩的理解外化成語言文字,創造空間更大了。綜觀一些鑒賞文章,引經據典,或跟其他類內容詩句相互引證或比較,或古人對創作及對鑒賞本首詩評論的文字,或對人名、地名的注釋,或對重點詞語的解釋,然後加上個人對詩歌非詩形式的解讀,於是就形成了鑒賞性文章。如何來複習呢?
一、小心注視。引導學生虛心涵泳初高中背誦過的一些篇目,提供鑒賞的話語模本,由淺入深、由熟轉生講析,重點是分析詩歌的脈絡層次,目的是溫故而知新。如杜甫《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分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以《望嶽》為題,決定了全詩必須以“望”字來貫穿。開頭使用設問“岱宗夫如何?”引人入勝,“齊魯青未了”則是對設問的回答,寫出泰山雄偉闊大的氣勢,這是遠望。三、四句細致地描繪泰山的奇秀和高大,這是近望。五、六句寫層雲、歸鳥,作者用了“決眥”一詞,表明是凝望。從遠看到近看到凝望,層次分明地描繪出泰山雄渾神奇形象。七、八句從望到想,此刻作者並未登泰山,這是由於“望”而萌發了“淩絕頂”的願望,表現了作者由望泰山產生登泰山的強烈願望。“一覽眾山小”也隻是作者想象登山後所見的景象,並非真登泰山見到的實景,此句可理解為虛寫。
此外,作者寫泰山,並未寫一峰一景一花一草一樹,並未纖纖入微地描繪,而是抓住了泰山闊大雄奇、高峻的特點,寫得氣勢磅磚,雄偉渾厚。景為情寫,情由景生,此詩為杜甫的早期詩作,而杜甫早期是充滿昂奮向上精神的,不同於晚年沉鬱的風格,如《春望》。
這就是詩歌鑒賞主觀表述文字,可供參考。瞻前是為了顧後,目標還在後頭。
二、轉軌審視。換個角度把練過的題目的進行揣摩貫通。雖說模擬題都是“前鑒賞”性質的客觀題,但在設題人對意象的解讀,對意境的詮釋,更有其對語言的分析、創作上的評價,鑒賞章法、思路基本上適用主觀鑒賞的模式,應力求把模擬題中分析方法運用到解題中去。如劉禹錫的《石頭城》客觀題與主觀題的比較: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對這首詩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詩的前兩句,緊緊抓住金陵三麵環山、一麵臨水的特殊地理形勢加以描寫。
B、第二句使用了擬人寫法,江潮拍打著荒涼的古城,隻好寂寞而回,留下一串無可奈何的歎息。
C、三、四兩句以明月烘托古城的冷落。明月照過古人,也照過今人;照過繁華奢侈的六朝,也照殘破荒涼的今天。雖然金陵有負明月,而明月仍在夜深人靜時來多情地探著金陵。這兩句飽含著對明月的讚美之情。
D、全詩句句寫景,寫山、寫水、寫月、寫城牆,這些景物都染上了濃重的淒涼色彩,暗藏著深沉的感情潛流,抒發了對金陵昔盛今衰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