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老板會怎樣
當你工作中對自己說“如果我是老板會怎樣”的時候,你離在公司脫穎而出的時候就不遠了。因為,當你這樣問自己的時候,你會對你的工作態度、工作方式以及你的工作成果提出更高的要求與標準。隻要你深入思考,積極行動,那麼你所獲得的評價一定也會提高,很快就會成為公司的傑出人物。
在IBM公司,每一個員工都樹立起一種態度-我就是公司的主人,並且對相互之間的問題和目標有所了解。
員工主動接觸高級管理人員,與上級保持有效的溝通,對所從事的工作更是積極主動完成,並能保持高度的工作熱情。
“如果我是老板會怎樣”這種重要的工作態度,源於IBM創始人托馬斯·沃森的一次銷售會議。那是一個寒風凜冽、陰雨連綿的下午。老沃森在會上先介紹了當前的銷售情況,分析了市場麵臨的種種困難。會議一直持續到黃昏,氣氛很沉悶,一直都是托馬斯?沃森自己在說,其他人則顯得煩躁不安。
麵對這種情況,老沃森緘默了10秒,待大家突然發現這個十分安靜的情形有點不對勁的時候,他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很大的THINK,然後對大家說:“我們共同缺少的是-思考,對每一個問題的思考。別忘了,我們都是靠工作賺得薪水的,我們必須把公司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來思考。”然後,他要求在場的人開動腦筋,每人提出一個建議。實在沒有什麼建議的,對別人提出的問題,加以歸納總結,闡述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否則,不得離開會場。
結果,這次會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許多問題被提了出來,並找到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從此,“思考”便成了IBM公司員工的“座右銘”。
當然必須承認,許多企業的管理者與員工的心理狀態很難達到完全的一致,角色、地位和對公司的所有權不同,導致了這種心態的產生。在許多員工的思想中,“公司的發展是由員工決定的”諸如此類的話隻不過是一句空話。他們經常會對自己說:“我隻是在為老板打工,如果我是老板,會把公司做得更好。”但如果他真是老板,真的會如此嗎?
小明是一位頗有才華的年輕人,但是對待工作總是顯得漫不經心。朋友曾經就此問題和他交流過,他的回答卻是:“這又不是我的公司,我沒有必要為老板拚命。如果是我自己的公司,我相信自己一定會比他更努力,做得更好。”
一年以後,他已離開了原來的公司,自己獨立創業,開辦了一家小公司。半年以後,他的公司倒閉了,現在又重新回到了打工族群。理由是他發現原來有那麼多的事要去做,而他實在是應付不了。
許多現在受雇於他人的人,他們的態度十分明確:“我是不可能永遠打工的。打工隻是過程,當老板才是目的。我每幹一份工作都是在為自己掙經驗和關係。等到機會成熟,我會毫不猶豫地自己幹。”這是一種值得敬佩的創業激情,但是如果抱著“如果自己當老板,我會更努力”的想法則可能適得其反。
其實,企業的管理者希望員工像老板一樣思考,樹立一種主人翁意識,並不是發出了所有人都可以成為老板的信號,而是向員工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知道,我們的工作並不是單純地為了成為老板或是擁有自己的公司,現在我們既是在為自己工作,也是為自己的未來工作。“如果我是老板會怎樣”是對我們個人的發展提出的一種更高的要求。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無疑可以取得更大的進步,這其中包括:具有更強的責任心;努力爭取更上一層樓;更加重視顧客和個人的服務;心智得到更大的提高;贏得更加廣泛的尊重;取得更多的合作機會等等。
曹偉就是一位用老板的眼光來對待自己工作的人,他相信機會來自於努力工作,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必須從現在就開始努力。
曹偉曾是一家貿易公司的部門經理,雖然他完全可以安排其他人去完成所有的工作,但他對進貨出貨的細節總要自己把關,在與客戶的溝通中也始終保持良好的服務態度;在內部問題的管理上,他也做得有聲有色、井井有條,辦公室的人際氛圍十分和諧,員工在工作中都能抱成團。幾年後,因為曹偉的優異表現,他被調到了總公司工作,職位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