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紫氣中的煙火(1 / 2)

房子跟人一樣,老了也會生皺紋。而曆史往往就掩藏在那一幢幢老房子的褶皺裏。

能夠留存下來的老房子,大抵都是有著不凡身世的。要麼是皇宮貴族、達官顯要的宮殿和城堡,要麼是富賈天下的闊商的豪宅大院,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所以建築史上的傑作,往往與權力和金錢是分不開的。宮殿上那些經過了千百年風雨、仍然無比燦爛的琉璃瓦,與被歲月風雨侵蝕後大批大批倒塌或歪斜了的民居,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民居雖然溫暖、樸拙,但它身上泥土的成分太多,等於是肉做成的,摧折也快。而宮殿的一磚一瓦、一石一木,都是由工匠們精心燒製、打磨和挑選的,耐用性強,所以說宮殿是由骨頭築就的。

我不喜歡陽光,而喜歡雨。陽光是人的鋪路石,而雨是人的絆腳石。雨一來,街市中的人氣就寥落了。這時候最適宜到老房子遊覽。

我在一個微雨的夏日午後走進沈陽故宮。雨絲時有時無,太陽若隱若現著。被忽明忽暗的天色和薄霧籠罩著的故宮,有點海市蜃樓的意味。

遊人果然因為雨絲的落腳,少之又少。一座遠離了人語的宮殿,就是一本幹幹淨淨打開的大書,可以激發人憑吊的情懷。

沈陽故宮也被稱作“盛京皇宮”,它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天命十年(1625)開始修建的宮殿,可惜他在定都沈陽後的第二年就晏駕歸西了,留下的未完成的建築,是由他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建造的。皇太極繼承汗位後,於1636年在此登極稱帝,改國名為“大清”,所以這裏也可稱是大清的奠基地。

我最先進入的是那些偏殿,它們大都是侍奉皇族的那些下人的居所。一座座灰色的小屋子看上去烏蒙蒙的,是那麼地清冷,讓我仿佛聽到了夜半時分寂寥的梆聲。

大正殿是努爾哈赤時代建立的宮殿,遠遠望去,它很像公園裏那些隨處可見的八角亭。不過走到近前,當你的目光與南門兩側柱子上盤踞著的兩條栩栩如生的金龍相遇時,還是明白它終歸不是尋常百姓可以駐足的亭子,仍然帶著股帝王君臨天下的霸氣。尤其是大正殿的古色斑斕的天花彩繪,那“萬福萬壽萬祿萬喜”的篆書漢文與含有吉祥意味的梵文以及龍鳳圖案交相輝映,讓人頓時嗅到了二百五十多年前的宮內的繁華氣息。大正殿是處理政務、頒布詔書、召見大臣之地,充滿了政治色彩,這樣的殿堂在我眼裏缺乏人間煙火的氣息,所以在它麵前站站腳就走開了。

沈陽故宮中,最讓我動心的就是後宮,它其實就是皇太極的家。沿著石級向上,穿過高高的鳳凰樓的樓閣,迎麵即見皇太極和皇後的居所——清寧宮。

清寧宮的兩側是六座配宮,其中有四座是皇妃的寢宮。東側靠北的是關雎宮,靠南的為衍慶宮。西側靠北的是麟趾宮,靠南的則是永福宮。這四座宮中的皇妃都來自蒙古部落,其中宸妃和莊妃兩姐妹尤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