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的網絡閱讀實施斷想
從本學期開始,《全日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就要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和使用了。和原來的《語文教學大綱》相比,無論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方麵,還是培養學生感性把握能力方麵,新課標對舊《大綱》都進行了改革和發展。其中在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方麵,邁出的步伐最大。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在《語文課程標準》指導下的新教材,是眾多的專家、學者、一線教師辛勤努力的結晶。其中許多篇目是古今中外文學名著的代表與典範,可以讓學生觸類旁通,學貫中西,既了解了中外文學史的發展脈絡,又提高了文學修養,造就了科學的態度與人文的精神。但是,《全日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前言部分明確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麵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看來要體現新課標精神,光憑一本新教材,遠遠不夠的。“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語文課本隻是藍本,語文能力的培養更多需要在課堂之外。
網絡巨大的知識容量為語文教學內容拓展了無限的空間,學生的學習範圍已不再局限於教材,盡管教材編得很好。從課堂學習,到課外閱讀,隻要鼠標輕輕一擊,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各種美文名著,精彩華章,盡收眼底。是語文教材的有機延伸和無限補充。“勤學如春之起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陶淵明語),許多人認為這是語文學習的真諦,堅持大量閱讀,語文水平總會有長足的進步。
實行新課標以後,倡導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老師留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多了。為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校領導在下學期倡導“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江蘇泰興洋思中學教學經驗,語文組也打算嚐試“一五三○”的課堂教學模式,亦即把一堂課三分之二的時間讓給學生用來讀書思考。但是怎樣讀,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保證學生能在大部分的時間裏用心讀書,不幹別的,是老師們思考的問題。網絡閱讀作為閱讀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可能。
網絡閱讀適應每一個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和個性化發展的特殊需要,為學生的自主性的充分發揮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減少了學校閱覽室和圖書館資料的不足和查找資料的難度。為了增強學生網絡閱讀的興趣,提高網絡閱讀的效益,有必要結合當地實際,利用本校網絡資源,探索網絡閱讀的方式方法。
1.立足本地,增加鄉土素材的文章。
中華大地,幅員遼闊。統編教材因為不能兼顧全國各地的實際情況,而受到人們的責難。一些學生對身邊的生活缺少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感悟,就是因為鄉土教材閱讀的少。如寫一個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的人,隻會用老黃牛來比喻。實際上在油區,抽油機遠比老黃牛見得多,見到的“驢頭”,遠比見過的毛驢多。看到“磕頭機”夜以繼日、鞠躬盡瘁的身影,用來形容老黃牛精神的人,在油田子女的心目中恐怕更形象。想想看,連騾子和馬都分不清的油田子弟,又怎能對周立波在《分馬》描寫的騍馬、沙栗兒馬、熱毛子馬感興趣。
所以,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改變了傳統教材觀,認為課本是國家認定的統一教材,具有權威性和神聖性的觀念。放開了新教材的編寫權,新教材注意結合一定地域的自然景觀和社會狀況。但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恐怕也很難做到,而立足當地的一些文學網站,在這方麵給我們做了有益的補充。例如,黃河三角洲是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古老的人文景觀幾乎沒有。但是這裏有勝利油田這一國營特大型企業,現代企業文化搞得如火如荼。其中由著名作家馬利軍創作的紀實性報告文學《國梁》,當地電視台播出以後,在油田職工家屬中引起強烈反響,局域網的許多單位站點都及時地予以轉載。在學習先進的熱潮中,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國梁》的網文,既可以了解一線工人的工作、生活狀況,又可以學習對身邊人物的描寫方法。例如,《國梁》中有這麼一段文字“從勝利油田基地(東營)向北,穿越稀稀落落的村莊和城鎮,再穿越數十公裏荒無人煙的大荒原,就進入國梁的世界了。那是共和國版圖上最年輕的土地,也是黃河入海口最年輕的一塊土地,那裏沒有村落,也沒有莊稼,甚至連野草也沒有一棵,那裏隻有海水、泥灘、大風、抽油機和采油工人。那地方有“八個之最”:最年輕的土地,最缺少植被,最偏遠,職工平均年齡最小,通訊最落後,淡水最少,公路最不完善,水力活塞泵應用最廣。那地方有一個很冷的名字──大北。國梁就是那裏的石油工人,他在那裏工作生活著……”這是對在野外作業的一線工人工作環境的典型寫照。學生們看到過,自己卻寫不出來。又比如,“走在油城東營的街頭,國梁看到的是寬闊的街道,林立的高樓,如織的車流,大塊的綠地,就是沒有看到昔日轟隆隆的運輸大卡車,也沒有見到多少身穿油汙工裝的石油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