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新課標指導下的古詩教學(2 / 2)

詩中的想象當然也需通過學生的誦讀來實現,教師大可放開手腳,讓學生在讀中譯出詩文,對詩中的情與景進行初步理解,然後,鼓勵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對詩文不加限製的改寫、描摹。那時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會躍然紙上,然後教師鼓勵學生當堂竟說。如《錢塘湖春行》一詩,有的學生這樣描繪:春水初平的堤岸,春雲舒展,貼近湖麵,鶯在有陽光照到的樹上飛鳴,輕巧的燕子銜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綻令人眼花瞭亂,是綠茵的草長得可沒馬蹄……當學生能夠當堂聯想、想象到這樣一幅生動的畫麵時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誦讀,學生既讀出了畫意,腦中展現了立體的圖景,又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詩的意境,開拓了學生的想象,其創造意識也就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三、把握詩歌的語言美、讓學生背誦積累,增添其文化底蘊。

古典詩歌是語言的精華。它凝練精辟、生動形象,往往一字千鈞、震人心靈,留給讀者許多想象的空間,鑒賞詩歌的語言,能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天門中斷楚江開”中的“開”等精妙含蓄的詞語永遠值得學生去揣摩、體味。

而更多詩句則以其豐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啟迪後人、流傳千古。如:激勵人們樂觀開朗的“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寓意頑強拚搏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還有表達英雄氣概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等許多陶冶文化情操的詩句、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糧。學生學習背誦這些詩句,對學生精神的提升,習慣的養成,人格的塑造,起著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作用。他們往往通過誦讀很快受其感染,勢必會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激起相似的情感,從而達到心物交融、心領神會。這樣不僅增添了學生的文化底蘊,而且形成了他們健全的人格。

所以,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誦讀的指導,在真正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前提下,把握詩的音樂美、意境美的同時,讓他們熟讀精背以至默記在心,最終完成語言積累和情感熏陶。

當然,古詩教學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但鑒賞詩的音樂美、意境美、語言美始終是我們古詩教學的目標,詩的誦讀應貫穿教學的始終。尤其在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更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對古詩誦讀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獲得思想的啟迪,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審美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