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結合實際,適度激勵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實施激勵行為,一定要遵循適度的原則。首先,激勵因情而宜。激勵是一種與教學活動緊密相連的行為,貫穿在教學活動的每個階段。教師進行激勵時,要結合教學活動的實際,選擇合適的激勵內容,這樣才更具有針對性,使激勵的實效發揮最大化。其次,激勵因人而宜。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狀況都不同,要根據他們的情況,尋找適合他們的激勵形式,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再次,激勵要找準理由,不要為了激勵而激勵。大多數教師認為隻有時時激勵學生,學生才會不斷進步,實際上激勵若不恰當,激勵的理由不充分或不準確,可能會造成學生認識上的偏差,認為教師並不是在鼓勵他。
另外,激勵不能過分誇大,過分讚揚。過分的誇獎不僅不會起到激勵的作用,還會產生不良的後果。心理學家H.G.基那特在研究報告中說“幼兒受到過度讚美時,會由於怕暴露了自己的不值得讚賞而感到不安。”所以,激勵語言要恰當準確,勿濫用讚美之辭,並能讓激勵的學生接收到準確的信息。
3.適時批評,配合激勵
表揚是一種正麵的激勵,能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強化學生的積極行為。但長期單純的用表揚的方式激勵學生,可能會逐漸削減表揚的強化作用,使學生對表揚變得無所謂,教師的激勵行為失效。因此,發現學生的錯誤,教師可以進行適度的批評,甚至是一定的懲罰。懲罰作為一種負強化,也有積極的激勵作用,隻是所用方式和手段與獎勵有所不同而已。通過懲罰能讓學生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從而幫助學生糾正自身的行為,削弱學生的消極行為。但批評或懲罰通常隻能在短期內壓製消極行為,而不能消除它。所以,有效的批評要輕重適宜、嚴中有理,隻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口服心服,知過改正,真正配合激勵。
(五)反饋矯正行為優化策略
鑒於初中課堂教學的反饋矯正情況一般,可從下列幾點改進反饋矯正行為:
1.采用多種方式捕捉信息,及時反饋
反饋是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捕捉教學信息,及時鞏固成功的教學實踐,修改不成功的教學實踐。及時的反饋行為可以有效修正學生的錯誤反應,避免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正確認知;同時也是教師實現有效教學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所以,沒有反饋的教學不可能高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使用大量的反饋行為。那麼,如何讓教師反饋行為更加及時、更加有效呢?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如課堂觀察、提問、考試測驗、自學指導、合作交流等,來快速捕捉反饋信息。其次,教師要注重提高自己即時反饋的能力。即時反饋指在獲取反饋信息後教師立即給予反應。課堂教學中,師生思維和教學節奏都變動較快,反饋若不即時,學生的錯誤易遺留下來,當教師再次發現問題要補救時,可能會為時過晚,從而延誤教學進程,降低教學效率。
2.針對具體情況,準確矯正
教師進行及時的反饋後,還要進行及時、準確的矯正。通過矯正使學生糾正錯誤,紮實知識。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反饋矯正的過程;學習的有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矯正的有效程度。要保證矯正的有效性就要針對具體情況,進行矯正。第一,教師要按照矯正的內容和範圍,選擇合適的矯正形式,如自我矯正、小組矯正、全班矯正、個別矯正等。第二,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矯正。對部分學習層次較低的學生,要加強對他們的個別矯正,而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積極引導他們進行自我矯正。
3.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引導學生自我反饋矯正
教學反饋矯正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矯正自己的錯誤行為,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研究指出,提供反饋的技巧比強化更能幫助學生學習。
按照布盧姆和博爾班所說,“告訴學生何時出錯比告訴他們何時正確更重要,但是最有效的方法是告訴他們為什麼錯誤”。那麼,在反饋矯正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自我反饋矯正的能力,讓他們掌握這一有助於自身學習的方法。
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其在教學中積極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允許學生間進行討論,提倡互相矯正學習錯誤,從而引導學生掌握反饋矯正的方法,進行自我反饋和矯正。
(六)問答行為優化策略
針對初中課堂問答行為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們認為應從下麵兩點著手改進問答行為:
1.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積極引導學生發問
調查發現,在初中課堂教學中課堂發問的主體基本上是教師,一堂課下來幾乎沒有學生主動提出問題。這樣學生常常忙於應對教師的提問,長此以往,形成“教師問學生答”的固定思考模式,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下降,問題意識也逐漸喪失。學生主動發問是學生積極思考的表現,發問的問題能透露出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有利於教師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在這個意義上,學生發問要優於教師提問。肯尼思·H·胡佛認為,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