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課堂學習有效知識量
課堂教學有效知識量是指課堂教學知識總量中學生真正受益、理解、有意義的內容和信息。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的有效知識量越多,學習的有效性程度也就越高。那麼,初中課堂教學有效知識量如何呢?城鄉課堂教學有效知識量又有何差異?
調查表明,初中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較好。數學、語文、英語三門課程均有70%的學生能夠理解掌握70%以上的教學知識量,由高到低依次為語文81.5%、數學77.6%、英語70.6%。統計發現,各學科間有效知識量差異非常顯著,按學科排列有效知識量“50%以下”依次為英語9.6%,數學5.4%、語文3.3%,這說明英語課堂教學有效知識量最低。從年級分析,英語各年級間課堂有效知識量存在顯著性差異,按年級排列有效知識量“90%以上”依次為七年級38.5%、八年級29.8%、九年級17.6%;有效知識量“50%以下”依次為七年級5.6%、八年級9.3%、九年級13.3%。這說明,英語課堂學習有效知識量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逐漸降低,且兩極分化現象愈發嚴重。數學、語文各年級間差異不顯著。從城鄉比較分析,兩者之間差距較大。城市初中課堂教學有效知識量明顯高於鄉鎮初中,其中語文尤為突出,有效知識量在“90%以上”的城市學生有32.4%,而鄉鎮學生僅為15.7%,相差2倍之多。另一方麵,鄉鎮初中各科課堂學習有效知識量不足70%的學生數約是城市學生數的2~3倍。
2.課堂問題解決度
課堂問題解決度是指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課堂學習而得到解決的程度。課堂問題解決度是衡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指標之一。本研究把課堂問題解決度分為“完全解決”、“大部分得到解決”、“部分解決”、“小部分解決”、“根本沒有解決”五個層次,調查初中課堂問題解決情況。
調查發現,初中各科課堂問題解決度較高,選擇“根本沒有解決”的學生較少,在5%~8.3%之間,選擇“完全解決”、“大部分得到解決”的學生在3/5左右,其累積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語文62.3%、數學60.8%、英語57.3%。這說明,初中生的多數問題都能夠在課堂上得到完全或大部分解決。從年級分析,九年級學生英語課選擇“完全解決”人數由七年級的35%降至15.2%,而“根本沒有解決”百分比由4.9%上升到14.5%。九年級英語課堂問題解決度遠遠低於七、八年級。從城鄉分析,城鄉課堂問題解決狀況差距懸殊。城市學生選擇“完全解決”、“大部分解決”的比例高於鄉鎮學生,其中城市初中“根本沒有解決”選項結果分別是語文2.9%、數學3.4%、英語5.9%,而鄉鎮初中分別是語文6.7%、數學9.0%、英語10.2%。這說明,城市學校各科問題解決度普遍好於鄉鎮學校。
3.作業有效度
作業是學生在課後所要完成的一定量的學習任務。內容精當、形式多樣、數量適宜的作業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消化和鞏固課堂所學內容。那麼,當前作業對初中生的學習能否提供有效的幫助呢?本研究從“非常有效”、“比較有效”、“一般”、“基本無效”、“根本無效”五個等級進行調查。初中生對作業有效程度給予高度的認可,70%以上的學生認為作業能夠有效地提供學習幫助,各科選擇“基本無效”和“根本無效”的累積百分比均不超過7%。從年級分析,低年級作業有效度高於高年級,其中,數學作業“非常有效”百分比由44.8%降至27.3%,語文由48.3%降至21.2%,英語由49.0%降至26.1%,下降比例在1/2左右。城鄉對比分析,選項多集中在“非常有效”、“比較有效”及“一般”。這說明,城鄉各科作業有效度都較高,但鄉鎮各科作業“非常有效”程度普遍高於城市學校,百分比之差在5%左右。
4.課堂學習投入度
課堂學習投入度是指學生全神貫注,專心致誌學習的程度。如果學生課堂學習投入度低,就會影響其對課堂學習有效知識量的理解和掌握,降低課堂學習的有效性。我們以“上課時,你注意聽講、認真思考,投入學習的程度如何?”
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學習投入度較高,學習興趣比較濃厚。各科課堂學習“非常投入”和“基本投入”累積百分比均在80%以上。綜合各科來看,英語選擇“基本不聽講,很少投入”的學生數為4.4%,約是其他兩門學科的2倍。從年級分析,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的學習投入度呈下降趨勢。七年級課堂學習投入度明顯高於其他兩個年級。從城鄉分析,城鄉各學科課堂學習投入度差異不顯著。但通過對比各選項發現,城市學生的學習投入度略好於鄉鎮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