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初中課堂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7)(1 / 3)

3.加強自我調控學習

自我調控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是指學習者為了保證學習的成功、提高學習的效果、達到學習的目標而主動運用與調控元認知、動機和行為的過程。就元認知過程來看,自我調控的學習者善於在獲得知識過程的各個階段中製訂計劃、設置目標、進行組織、自我監測和評價。這些過程有助於學習者了解自己和作出決策。從學習動機過程來看,自我調控的學習者善於運用目標設定和自我獎懲等自我激勵的方法,自我效能感高。從學習的時間維度來看,自我調控的學習者善於對學習時間進行計劃與管理,他們根據學習任務的難易對學習時間進行分配,為自己製訂學習進度時間表,有效利用有限的學習時間,知道什麼時候時間效率高,什麼時間效率低,能揚長避短。研究表明,時間管理是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從學習的方法維度看,自我調控學習者善於根據學習任務選擇和運用學習策略,實現學習目標。從學習的表現維度看,自我調控的學習者善於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和自我反應,對自己的表現與目標的差距進行監測,當發現兩者之間存在差距時,會分析原因並作出調節。從學習的物質環境維度看,自我調控的學習者能夠選擇適宜的學習場所,充分利用有助於學習的各種設施進行學習。從學習的社會維度看,自我調控的學習者善於利用他人進行學習。大量研究表明,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比成績差的學生更係統和經常地使用自我調控的學習策略。因此,為了提高學習時間的有效性,教師應引導學生加強自我調控學習,科學運用自我調控的學習策略。

(六)根據人體生物節律和個體學習時間偏愛,合理安排教學時間

生物鍾,又叫生物節律或生物節奏。由於這種節奏像鍾一樣呈周期性運轉,故稱生物鍾。它在生物界普遍存在。專家發現,人體和其他生物一樣,各種行為、生理和心理形態結構均隨時間周期性變化,這就叫“人體生物鍾”。近幾十年來,生物節律已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人的機體和心理受生物節律和環境節律的影響,導致睡眠覺醒周期、月經周期、體溫和血壓等有規律的變化。這些機體節律與晝長、日光、飲食習慣、甚至社交等方麵均有關係。每個人均有較為固定的生物節律,支配著個體從事各種活動,凱培爾(Campbell)稱這一現象為“自由束縛”,即人的行為受時鍾和日曆的製約。人體生物鍾與人的心理有著密不可分的緊密聯係,並有規律地製約著人的行為。因此,認真研究人體生物鍾理論,並用之於教育實踐,對於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做好教育工作,有著重要意義。

研究發現,在生物自然節律中,影響人的心理和行為的最重要的是智力鍾、情緒鍾和體力鍾。智力鍾周期為33天,情緒鍾周期為28天,體力鍾周期為23天,組合在一起又叫“人體三節律”。它們分別按照各自的規律由高潮到低潮、由低潮到高潮周期性地更替著。每個周期中高潮和低潮的運行時間各占一半。

當智力鍾運行到高潮時,人的頭腦思維靈敏,反應快捷;反之,則大腦遲鈍,智力低下,注意力分散。當情緒鍾運行到高潮時,人的心情暢快,情緒高漲;反之則情緒低落,自控力差。當體力鍾運行到高潮時,體力充沛;反之則四肢乏力,精神倦怠。這三種鍾密切聯係,相互影響。一個人隻有當其中兩種鍾處於高潮時,才會有較強的能力;反之,當其中兩種鍾同時運行至低潮時,人的能力較平常低下。若人體生物鍾運行在臨界期,即高、低潮的過渡期,則人體的協調能力差、情緒不穩、體力不濟,工作效率下降,是容易出問題的“危險日”。這就需要人們對自己的行為倍加小心。此外,人體中還存在日生物鍾,它的周期是24小時。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人在一天中,生物機能從上午7-10時逐漸上升,10時左右精力充沛,處於最佳工作狀態,之後趨於下降,到了下午5時再度上升,晚上9時又達到高峰,11時後便急劇下降。也有科學家發現,學生的學習效率,都是星期一低,星期二提高,星期三、四逐步提高,星期五、六下降的周期性變化。

這叫星期節律。師生應根據人體三節律和星期節律、日節律等規律來安排自己的一天、一星期、一個月的學習和工作。這樣,可以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減輕疲勞。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生物鍾規律促進學習。生物學家查爾斯·溫蓋物說,要想事半功倍,就必須與人體生物鍾協調一致,這是人提高工作、學習效率的生物心理學規律。正確運用人體生物鍾規律,可以使學生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