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PART 1麻辣川菜,巴蜀好味道(1 / 3)

川菜的曆史源遠流長,起源於古代的巴國和蜀國,在兩宋明清時逐漸形成規模,並跨越巴蜀地域,馳名華夏。

說起川菜,可用八個字來評價,即“其味濃厚,其香深遠”。川菜講究“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雜”,不僅菜式花樣豐富多彩,而且味道千變萬化。也許有人會問,什麼是“三香”,什麼是“三椒”,什麼是“三料”呢?“七滋八味九雜”指的又是什麼?我們平時在餐館裏吃的川菜,它們的烹製方法和其他菜係的又有什麼差別,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調味料?……別急,對於上述問題,我們將一一為你解疑答惑。同時,我們將帶你走進川菜的背後,了解她的曆史,品讀她的故事,品味她獨特的“味道”。

說不盡的四川味

麻味和辣味是川菜獨具匠心的味型,在川味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辣味並不是川味的獨特之處,但麻味卻是川人的心頭最愛,這讓麻和辣的搭配組合成為世界一絕。

獨一無二的麻味

“辣”並不是川菜的獨到之處,畢竟全國吃辣的地方並不少見。但是,“麻”絕對是川菜中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味道。川菜中的麻味主要來源於花椒。從曆史上看,辣椒由國外引進中國也不過幾百年的曆史,而花椒卻是土生土長的四川調料,自古已有,曆經千年。可見,麻味實屬川菜中最為古老的味道。此外,麻味又分為麻辣味和鹹麻味兩種。

辣字當頭

辣味雖然不是川菜所獨有,但川菜中辣味的精細卻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首先,川菜中的辣味有諸多來源,如辣椒粉、辣椒油、辣椒醬、幹辣椒、糊辣椒、泡椒以及糍粑椒等。其次,由辣椒與其他調料相互搭配,就可以變換出川味的“一菜一格”的獨特辣味型,其中以香辣、魚香、蒜泥、糊辣最為常見。

“川味”不僅僅指味道

一方水土一方菜

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四川,物產豐饒,川菜中所能用到的材料自然也是多種多樣的,常見的有牛、羊、豬、雞、鴨、鵝、筍、韭菜、芹菜、藕、菠菜以及多種淡水魚,如江團、長江鱘、雅魚等。

川菜中還有不少幹貨更是入菜首選材料,如銀耳、黑木耳、竹蓀、香菇等。另外,還有不少野菜更是製作川菜的上好材料,如地耳、綠菜、折耳根、馬齒莧等。

此外,許多川菜對辣椒的選擇是很有講究的,如麻辣、家常味型菜肴,必須用四川的郫縣豆瓣;製作魚香味型菜肴,必須用川味泡辣椒等。

川味離不開精湛刀工

刀工在菜肴的烹調工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決定著菜肴本身的形狀,還影響著菜肴的色、香、味及營養。刀工自然離不開刀具,好菜也離不開好刀。川菜專用的刀具有很多,下麵就介紹三種川菜中常用的刀具。

片刀

特點:刀輕而體薄,刀刃鋒利,使用靈活方便。

適用範圍:各種無骨肉食類和嫩脆的植物性材料,可切絲、丁、片、條等。

缺點:切帶骨或堅硬的材料時易傷刀口。

切刀

特點:刀呈長方形,刀背較厚、刀口較薄、刀刃鋒利。

適用範圍:略帶碎骨和質地比較堅韌的材料,可切絲、丁、片、塊、條、末等。

缺點:切片的效果往往不如片刀好。

砍刀

特點:長方形,刀根呈圓弧形,刀身寬厚。

適用範圍:帶骨和質地堅硬的材料。

缺點:較重,刀刃不夠鋒利。

極具個性的川菜烹飪方式

川菜的烹飪方式多種多樣、手法精細,且以多層次、遞增式的調味手法為特長,在烹調方法上獨具匠心。一般情況下,炒川菜不過油,以臥油炒為主,風味更是別具一格。川菜的烹製方法主要包括炒、煎、烘、炸、醃、鹵、熏、泡、蒸、溜、煨、煮、燉、燜、卷、爆、熗、燴、醉、拌等,其中以小炒、幹煸、幹燒、家常燒為獨創手法。

小炒

以不過油、不換鍋、臨時調汁、急火快炒為主要特征,菜肴起鍋裝盤時,香味四溢。

幹煸

以中火熱油、材料多切絲狀為主要特征,入鍋後將材料不斷翻撥煸炒,出鍋後的菜肴脫水、幹香。

幹燒

以中火慢燒,使濃厚的湯汁慢慢滲透到材料中,出鍋後的菜肴醇香味重、美味可口。

川菜二三事

麻婆豆腐的由來

麻婆豆腐是陳麻婆豆腐的簡稱,是四川傳統名菜,始創於清朝同治初年。當時,陳春富在成都北郊萬福橋開了一家陳興盛飯鋪,由妻子陳劉氏主廚掌灶。因為來店中吃飯的大多數人是來往的腳力,他們跟店主陳春富達成協議,自己帶菜過來讓陳劉氏燒製。其中大部分人帶來了豆腐,陳劉氏擔心他們因為勞累而沒有胃口,於是用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醬等燒製鮮豆腐。她烹製的豆腐麻、辣、燙、嫩,味美可口,十分受歡迎,人們越吃越上癮,名聲漸漸傳開。因為陳劉氏的臉上有幾顆麻子,所以人們把她所燒製的豆腐稱為陳麻婆豆腐。

回鍋肉:落魄翰林變身大廚

回鍋肉也叫熬鍋肉,相傳是從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時的當家菜,平時很難吃到。當時,回鍋肉的做法相對比較簡單,先是用白水煮肉,熟後切片,然後爆炒。清末時,成都一位姓淩的翰林因為在官場上鬱鬱不得誌,於是隱居家中,潛心研究烹飪。他在製作回鍋肉時一改過去的做法,做了創新。他是這麼做回鍋肉的:先是將豬肉去腥味,然後用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最後才切片煎炒。蒸製的烹飪方法使肉中可溶性蛋白質流失減少,從而保持了肉質的濃鬱鮮香,使成菜色澤紅亮,且不失原味。從此,久蒸回鍋肉的做法便流傳開來,漸漸取代了原來的回鍋肉的做法,而且流傳至今,為人們所推崇。

郭朝華夫婦與夫妻肺片

傳說,從前郭朝華夫婦在成都少城附近以製售涼拌牛肺片為業,他們夫妻除了親手製作,還走街串巷,提籃叫賣。他們製作的涼拌肺片不僅成菜精細,而且味道獨特,人們都很喜歡吃。因為附近也有其他肺片攤店,人們為了使其區別開來,於是將郭朝華夫婦製售的肺片稱為“夫妻肺片”。後來,郭朝華夫婦開設店鋪專門經營肺片,其在用料上更為講究,以牛肉、牛心、牛舌、牛肚、牛皮等取代最初單一的肺,質量日益提高。為了保持此菜的原有風味,“夫妻肺片”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從平民中來的毛血旺

從前,沙坪壩磁器口古鎮水碼頭有一王姓屠夫,他每天賣肉會有一些剩下的雜碎,他多數是以低價處理掉。王屠夫的媳婦張氏覺得低價處理掉很可惜,於是就把豬頭肉、豬骨入老薑、花椒、料酒,用小火煨製,加豌豆、肥腸熬製成雜碎湯,當街售賣。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張氏直接在雜碎湯裏加入了鮮生豬血旺,結果發現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鮮。因為這道菜是將生血旺現燙現吃,於是取名為毛血旺。

“剩下”的魚香肉絲

據說在很久以前,四川有一戶生意人家,一家人尤其是男主人特別喜歡吃魚,他們對調味料也十分講究,他們在燒魚的時候都要放一些蔥、薑、蒜、酒、醋、醬油等去腥增味的調料。有一天晚上,這戶人家的女主人在做飯時,看到還有不少配料剩下,為了不浪費,就把上次燒魚時剩下的配料放到了炒肉絲中。當時,她還以為這款菜可能味道不是很好,怕男主人不高興。正在她發呆之際,男主人從外麵做生意回來了。不知道男主人是因為肚子餓了呢,還是因為這道菜很特別,他沒等開飯就用手抓起吃了。他一麵吃,一麵還迫不及待地問老婆這道菜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女主人支支吾吾不知道該怎麼說,男主人連連稱讚這道菜美味,見她沒回答,就又問了一句:“這道菜到底是用什麼材料做的?你快點說呀!”於是,女主人一五一十地道來。因為這道菜是用燒魚的配料來炒製的,所以才會其味無窮,於是就將這道菜取名為“魚香肉絲”。

酸辣涼粉背後的美好姻緣

關於酸辣涼粉的故事,要上溯到蜀漢時期。當時,安漢縣(今南充市)嘉陵江中渡口碼頭的岸邊有兩個涼粉棚,其中大棚主人姓薜,人們把大棚家的涼粉稱為薜涼粉;小棚主人姓謝,於是小棚家的涼粉名叫謝涼粉。兩個涼粉棚經營的涼粉也有所差別,大棚經營冷吃旋子涼粉,小棚經營熱食片子涼粉。兩家的涼粉一冷一熱,雖然有所差別,但都是一樣的綿軟細嫩,爽口宜人,一樣的麻辣鮮香,其味無窮。後來,薜家婆媳與謝家父子兩情相悅,喜結良緣,夫妻和睦。於是,兩家涼粉棚合二為一,謝家涼粉棚也更換招牌,從此,酸辣涼粉就代代流傳下來了。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